峥嵘深锁
标签:
文化 |
分类: 作品介绍 |
摘要
艺术作品《峥嵘深锁》是用一块色彩丰富的掘性高山石来雕刻,作品巧妙地刻划了一处高爽空旷 举目四顾,霜天峥嵘的景观,这里山清水秀,实乃适合安根居住。但需要经历百曲千折才能被发现被发掘。这境界不禁会让人想到古往今来一些峥嵘人物的人生磨难和历练…,峥嵘深锁,给我们许多遐思。
作品基本信息
名称:峥嵘深锁[1]编号:M346
材质:掘性高山石
规格:4.5×3.5×1.5cm
技法:微画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99
收藏:该雕品现收藏在初山文化艺术工作室
作品赏析
这世上有些峥嵘,需要经历百曲千折才能窥见一二。微画雕《峥嵘深锁》巧妙地揭示了这种境界。作品正面,眼看着是一块巨岩挡道,巨岩上只见“峥嵘深锁”四个大字,其余并无幽曲,让人感觉前方似乎无路。但向右一拐弯,不料就有一座古石拱桥,桥下脉脉的流水,提醒人们这里有一条通往远方的河流。跨过石桥,前方又一巨石遮住视线,只有一条小径蜿蜒而上。沿小道上行,有一处让人歇脚的长廊亭,廊亭后又是巨岩屏障,混欲遮天。不细看,会以为再无去路了。谁知又有一曲径。真是曲径幽回峥嵘隐啊!再延曲径上攀,就可绕到这巨岩屏障后面,向西又一座石桥,险峻的桥下溪流更为湍急,这时我们可以见到一派森罗万象的繁茂景观,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真所谓“浮屠相对峙,造化叹神工。奇岩隐曲径,险壑锁峥嵘!”作品从武夷山那些带仙灵韵味的景致中获取灵感,那九曲溪畔大大小小的诸峰巨岩,那峭壁耸立的危崖,和那蜿蜒的溪流,在这里很能够找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层层叠叠,似堵似困,却总有一条岩罅,通向远方。
http://www.renwen.com/photo/11/300/1130080_138915817742285_s.jpg作品向东转,向下俯瞰,在阳光照耀下,所有景观都笼罩在红艳艳的光环里,连山野也金灿灿的,格外壮观。
作品向东转,向下俯瞰,在阳光照耀下,所有景观都笼罩在红艳艳的光环里,连山野也金灿灿的,格外壮观。峥嵘的时光,就是这么灿烂。峥嵘的景致,就是那么辉煌。作品另面,有一村落,典雅幽静,向上仰望,山顶丹霞般天然石壁围着一洼天池,使人不得不再向上攀爬…真可谓至美无涯。
武夷山的景致给了作者构思的灵感,而“峥嵘深锁”这个主题,更是受武夷山一个神奇的茶洞的启示。这茶洞跟一个美好的传说有关。相传很久以前,武夷山九曲溪畔住着一位以乐于救济活人采药治病的老翁,因村中瘟疫肆起,尽心救治,累计的药也几经用完,赶忙上山采药,从悬崖坠入石洞,昏死过去,进入梦境,遇一仙人赠其茶树,并告知此茶树能解当前之疾疫,来年可将枝条剪下插入土中即可成茶林。老翁如梦初醒,眼前立着梦中的茶树立即叩谢仙人,照着仙人指示救济了村民,同时开辟了武夷山种植茶的渊源。老翁坠崖的石洞后人将其命名为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该茶洞位于六曲的东面,茶洞内种植着武夷山第一颗茶树,至今依旧存在,茶洞里至今依然还有一片历经沧桑的古茶树。茶洞之奇,并不在于茶,也不在于传说,而在于它的“峥嵘深锁”的自然景观格局意境。恰如徐霞客的描述:“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因为如此景致,吸引了历代许多名人在其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中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和《武夷山志》的编纂者董天工的望仙楼等。这些古老的建筑,至今大都已不见踪迹了,唯独留下的是董茂勋的留云书屋旧址。…
http://www.renwen.com/photo/11/300/1130080_1389158362915999_s.jpg向上仰望,山顶丹霞般天然石壁围着一洼天池,使人不得不再向上攀爬
。石不能言,可它一经艺术家之手,就变成了超越寻常宝物。它的深邃,好比君子的才气品格,是那么超越寻常。任凭岁月逝去,永恒的峥嵘,就那样默默地跟世人对话。因为它知道,这世上总有人赏识它,器重它,和它成为至友。。。。。。 古往今来,多少士子,他们或生于治世,或存于乱邦;他们干着各种行当,想着各种欲望;或是通达,或是穷困。其中有梦蝶者如庄子,有悠然者如陶渊明;有垂钓渭水的姜子牙,也有自沉汨罗的屈子;有功成携美人归去的范蠡,也有功成身退的张良;有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有几欲把牢底坐穿的曼德拉。他们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或“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或高歌一曲“大风歌”,或无奈奉旨“浅斟低唱”。。。。。。但凡那些大旗招展凯歌高奏的得意者,也许很多时候想必是不必深锁峥嵘的吧?那些具峥嵘而又须深锁的,是刻意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呢,还是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抑或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个中真谛,只有当事人自己,方能明白。峥嵘深锁,给我们许多遐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