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从明面上看:讲述了一个令人痛恨气愤的类似“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狂人的故事。这个人曾经是鲁迅的中学好友,犯病时候自己做了记录,当鲁迅去拜会他的时候,他的病已经好了,出去候补去了。于是他的哥哥拿出他生病时写的日记给了鲁迅。鲁迅就想给公之于众,以期对于“被迫害妄想症”的研究有所帮助。于是,一个狂人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按照小说的明面意思去理解,这个狂人实在是令人气愤和生厌的。哥哥请大夫给他治病,反而好心当成驴肝肺,认为他们是要谋害他、吃他,哥哥和大夫的各种医疗建议,都能被他自以为是地想象成是谋害的手段;大夫嘱咐他好好休养,他认为是大夫为得是把他养肥了,肉才好吃,等等类似曲解,不一而足。对于这个患病的狂人,真的令读者有种被冤屈无处诉的气愤!别人无意或好意的举动言行,都被他当成不怀好意,真正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别人被气得发怒时,就更让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验证,真是让人跳进黄河洗不清!
而要是从反面来看:如果把狂人看成正面人物,那世界就又反过来了。打个比方说,当时的环境禁锢人们思想,做尽吃人的事而还要打出替天行道的幌子,甚至是受害者也愚昧无知地被封建思想所蒙蔽。鲁迅自然看不惯,必须得骂这群披着羊皮的狼!直接骂他们,觉得又不够解气,怎么办?变着法儿得骂,才解气!于是鲁迅弄了个疯子来骂,疯子言语是没有忌讳的,所以骂的更直接,更直白!文化人总是说封建思想什么愚昧啦,什么无知啦,骂得不过瘾不直白!你看人家狂人怎么骂:——吃人!好家伙,这么血淋淋没人性的话,也敢骂!再一想,这不很形象吗,不就是吃人吗,直指要害,剥皮见血。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也许是缺乏经验和借鉴,也许是鲁迅先生故意为之;不管怎样,这篇小说情节略显琐碎,连贯性不强,情节更谈不上出奇和吸引人,导致批判的主旨还不够直接、不够畅快,没有达到大快人心之感;另外,也许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这篇小说能让人们感同身受,从今天来读,因为没有了那种封建思想强烈压迫的体验,所以这篇小说对于现在人的来讲,主旨的表达并不十分明晰,从而降低了其思想主旨的传播和宣传程度。对现在很多人来讲,也许考试之前还知道是反封建,考完试之后大概只记住了有种病叫做“迫害狂”(严格来讲是“被迫害”)。
当然鲁迅先生的批判性依然非常强的,像“吃人”这样赤裸裸地揭露,这样的批判,确实称得上泰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