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的机理,X射线、伽马射线、电离、电离辐射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历史育儿 |
分类: 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 |
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69、病毒灭活的机理,X射线、伽马射线、电离、电离辐射

病毒灭活的机理有三:
…机、理、机理: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196》…
…
三、病毒核酸的损害:X线、γ线等电离辐射可切断核酸,紫外线可使核苷(gn)酸链上相邻的嘧(mì)啶(dìng)碱(jin)基形成二聚物,而破坏病毒基因。另外吖(y)啶橙或中性红等染料可与病毒核酸结合,暴露于光线之下,可使核酸分解,而使病莓灭活。
…X线一般指X射线…
…X射线: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X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
x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产生使照相底片感光、空气电离等效应。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是游离辐射之一(游离辐射是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X射线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γ:第三个希腊字母,读做“伽马”…
…γ线:γ射线…
…γ射线:又称γ粒子流,是原子核能级跃迁时释放出的射线,是波长短于0.01埃的电磁波。γ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工业中可用来探伤或流水线的自动控制。γ射线对细胞有杀伤力,医疗上用来治疗肿瘤。
γ射线首先由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是继α、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
[…埃:长度的计量单位,符号Å。1埃等于10-10(10的负10次方)米。主要用来计量微小长度…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168》…]

…电离:电离有化学电离和物理电离之分。化学上的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带相反电荷并自由移动离子的一种过程。
电离不同于电解,电离过程不需要通电,而电解是通电后,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向两极移动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电离是电解的前提和条件。
物理电离是指不带电的粒子在高压电弧(hú)或者高能射线等的作用下,变成了带电的粒子的过程。(百度百科)
中性分子或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在高能粒子的碰撞或高能射线的照射下,气体分子可以变成带正电和负电的离子。在溶液中,电解质分子也解离成离子(百度汉语)…
…辐、辐射: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160》…
…电离辐射: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
按照辐射作用(对物质)产生的效应不同,人们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
电离辐射是指携(xié)带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
电离辐射是能使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即波长小于100nm的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的特点是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中放出一个或几个电子。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电离辐射(所有类型)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nm:nanometer(十亿分之一米;毫微米)的缩写。(nanometre译名为“纳米”。)…
…纳米:1nm=10-9m(1纳米=10的负9次方米)…]
…核酸:高分子化合物的一类。由许多个核苷(gn)酸连接而成。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
…紫外线可使核苷酸链上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物: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3~28》…
…吖:形容喊叫的声音。叹词,相当于“呵”。本义:喊、呼喊…
…嘧:化学音译用字。如嘧啶…
…啶: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含氮杂环的名称…
…橙:形声。从木,登声。本义:果树名,果实叫橙子。
字义:1、常绿乔木。叶卵形,果实圆球形,果皮有香气,果瓤汁多味甜。主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另有一种酸橙,果汁味酸,虽不宜(yí)生食,但可加工成蜜饯(jiàn)或入药。
2、像橙的果皮一样的颜色,即黄中呈红的颜色…
[…形声:一种造字法…是说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和全字的意义有关,声旁和全字的读音有关。如由形旁“氵(水)”和声旁“工、可”分别合成“江、河”…
…饯:1.设酒食送行:~行。~别。
2.用蜜汁等浸渍(果品):蜜~…]
“中性粒细胞可快速包围并猛烈吞噬由补体和抗体覆盖的异物。在吞噬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并不返回血液中,而是转化为脓细胞并死亡。
请看下集《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70、新型冠状病毒270:吞噬结束后,中性粒细胞转化为脓细胞并死亡》”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