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受害者)的申辩;毁谤与被毁谤——“公布事实”是错的吗?
标签:
财经教育军事历史娱乐 |
分类: 蒋介石的一生 |
蒋介石的一生434、袁世凯(受害者)的申辩;毁谤与被毁谤——“公布事实”是错的吗?
…商榷:商量…
…李学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见《蒋介石的一生432》…
“本人认为,宋案真正的起始点,应该是洪述祖得到袁世凯的认可,开始试图阻止国民党力量坐大,并阴谋用非法手段对付宋教仁之时…”李学通继续说,“此后,应夔丞被洪述祖引入宋案中,成为洪实现其不可告人目的的助力…”
“收抚共进会只是洪、应相识并建立诡秘关系的机缘…尽管它为后来洪利用应夔丞提供了可能,然而并非由于收抚共进会而导致洪述祖对宋教仁产生犯罪动机…因此,‘收抚共进会’不足以作为宋案的起始环节…”李学通最后说,“而且,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推演,甲午之时甚至之前洪述祖即与袁世凯相识(见《蒋介石的一生399》)…这亦何尝不是宋案的起始?…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造成民国的成立,进而产生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岂不更应该是导致宋案发生的起始环节?…如此推演,伊于胡底?”
…伊于胡底: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示感慨,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出自 《诗经·小雅·小旻(mín)》::“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旻:秋天,此指苍天、皇天…
…谋:主意;计谋;计策…
…伊:文言助词。用于词语的前面,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始,~于胡底,~谁之力?…
…胡: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
…底:到…
…胡底:到什么地步…
…我视谋犹,伊于胡底:我看不出你做这件事(你的这个主张)的下限在哪儿!…
“其二,关于总统袁世凯与宋案的关系…”李学通说,“袁世凯与宋案的关系,无疑是本案的重点之一…目前所见的史料中,的确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袁世凯指挥或下令实施对宋的暗杀…然而,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袁世凯确实与杀宋无关呢?…作者在书中列举并论证了两大‘铁证’,从而得出虽然宋教仁被刺‘不能说与袁毫无关系’,但袁世凯确实没有指使洪述祖杀宋的结论。”
(“法律上遵从‘疑罪从无’原则,即没有证据证明嫌疑人犯罪时,视为‘嫌疑人没有犯罪’…”现代法学家说,“嫌疑人不必通过提供‘没犯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无罪…”)
…P147:page
…page:英语,“页码”的意思…
…page
“我购买‘宋犯骗案刑事提票’并不是对宋的谤毁…”袁世凯说,“宋教仁、黄兴…他们曾在日本犯案…这是事实…我只是将事实公布出来…”
“‘事实’没有错…一个人公布事实是对的…”袁世凯接着说。
…袁世凯意图购买“宋犯骗案刑事提票”…见《蒋介石的一生404》。
…谤:攻击人,说人坏话…
…谤毁:毁谤…
…毁谤: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污蔑;故意捏造事实,以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把我公布事实的行为说出‘谤毁’…这才是‘谤毁’…”袁世凯最后说,“我是受害者——我是被毁谤的人!…”
…
“‘在这一系列阴谋活动发展演化到最后阶段时,袁世凯拒绝收拾国民党一二人的建议,即对刺宋计划表示明确反对…’…这是能令人理解的,”现代法学家说。
“袁世凯之前收集黄、宋犯案事实…是合法的…但是,刺杀宋教仁…却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法学家接着说。
“一个正常人…别人建议他杀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经过思考后,他的反应…多数情况下还是‘拒绝’…”法学家继续说,“就是说,无论情感还是理智,人都在抗拒‘杀人’这种行为…这是人性…”
“普通人碰到‘杀人’…会非常敏感…”法学家最后说,“袁世凯是普通人…当下属建议他‘除去宋教仁’时,他表示明确反对…这是能让人理解的…”
““我们有时之所以不理解袁世凯…是因为…”法学家说,“我们把袁世凯当成‘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了——我们并没有把袁世凯当人看…”
“袁世凯的故事并不是‘故事’…袁世凯的故事是‘事实’‘历史’…”法学家接着说,“故事中有虚构的魔鬼,历史中没有…历史里只有‘人’…”
请看下集《蒋介石的一生435、历史与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对宋案的看法;斧声烛影…》”
人有人志,国有国魂。纪录为中国富强努力的人,纪录近代以来的中国精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