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滩商业纪实:“瓶颈”是怎样形成的?

(2018-11-21 12:58:00)
标签:

财经

教育

军事

历史

娱乐

分类: 蒋介石的一生

蒋介石的一生177、上海滩商业纪实:“瓶颈”是怎样形成的?

 上海滩商业纪实:“瓶颈”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不断尝试,他们做过各种各样的黄包车生意:出租黄包车、拉黄包车、卖黄包车、修黄包车、组装黄包车、用黄包车载物…木质黄包车…钢铁黄包车…

这些生意中,让他们赚到钱的是:卖黄包车。

这些生意中,他们最喜欢的是:卖黄包车。

他们选择了卖黄包车。

他们从小车夫那里批发黄包车,然后把这些车拉到大街小巷卖。

为把黄包车卖到更远的地方,为卖出更多黄包车,小车夫亦给了他们便利条件:包退包换

“卖不出去的车,可以在我这里退掉…”小车夫说。

以小车夫为后盾,卖黄包车的人遍及整个上海滩:菜市场有他们,茶楼有他们,帮派会所有他们,宜春院有他们,黄浦江畔有他们,黄浦江对岸也有他们

卖黄包车的人用帆船把黄包车拉到对岸,他们在对岸继续卖黄包车

当时的上海滩,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卖黄包车的

黄包车销量逐渐增加

人们对黄包车的未来有着乐观的预期。

“照这个态势发展,上海的黄包车会卖到杭州、苏州,天津、北京…”一位车夫说。

这种乐观预期持续了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后,它消失了。

一段时间后,黄包车的销量不在增加。

“今天卖出的数量,很难超过昨天…”一位卖黄包车的说。

“…黄包车不可能卖到更远的地方…”他接着说。

经营黄包车的人逐渐感到吃力:卖黄包车的人觉得吃力,组装黄包车的人觉得吃力,做黄包车零件的人也觉得吃力

黄包车行业正蒸蒸日上的发展、

让人们觉得吃力的不是黄包车行业。

让人们觉得吃力的,是小车夫。

由于没有人具备小车夫的才华,人们只能从小车夫那里拿模型、图纸,人们只能按小车夫的模型、图纸做黄包车:虽然很多人尝试自己做黄包车,但他们的才华,明显不如小车夫。

他们做的黄包车,很难卖出去。

小车夫有过和他们一样的时期:小车夫在垃圾场做黄包车时,也是这样的…那时的小车夫,很难把自己做的车卖出去(参见《蒋介石的一生174175》)。

小车夫的才华,是他数年努力的结果。

人们也会有小车夫的才华。

但那是几年后的事。

现在的状况是:小车夫是唯一能画出图纸、做出模型的人,小车夫是唯一给组装厂下订单的汉人(美国人、日本人也会给组装厂下订单…)。

为拿到模型、图纸、订单,组装厂不得不设在离小车夫家不远的地方:小车夫十分懒,他从来不会找组装厂,都是组装厂跑他家拿模型、图纸、订单

“我没有找组装厂的精力…”小车夫解释说,“根据人们的喜好画黄包车…这种工作十分累人…既然组装厂想赚钱,那他们来我家拿订单好了…”

小车夫不会为“画黄包车”以外的事情出力:他甚至不愿多说一句话,不愿多走一步路。

小车夫懒得出奇。

 

摊上懒得出奇的小车夫,组装厂十分无奈。

虽然无奈,但是,他们还得往小车夫家里跑

组装厂并非唯一和小车夫打交道的人。

众多黄包车卖家,也得和小车夫打交道。

他们得从小车夫那里批发黄包车。

小车夫对黄包车卖家来者不拒。

虽然来者不拒,但是,他不愿在黄包车卖家身上花过多时间:小车夫只在吃饭时间见他们,小车夫只在吃饭时间批发黄包车

其它时间,卖黄包车的人见不到小车夫

黄包车卖不掉时,人们会找小车夫退车。

他们退车时,同样要等到吃饭时间

人们常常等的抓狂。

人们后来只在吃饭时间去见小车夫。

人们去的时候,发现前面排起了队。

小车夫吃完饭,就不再见人了。

后面人的队,白排了


和小车夫打交道,让人们感觉非常累。

“我的时间,都浪费在和他打交道上了…”一位买黄包车的人说。

同样累的还有小车夫。

小车夫最喜欢的工作是:画自己喜欢的黄包车、画客人欢迎的黄包车、画和日本车、美国车一样便利的黄包车

原先,小车夫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画黄包车”上;后来,小车夫越来越难以这样做。

后来,小车夫设计的黄包车越来越畅销;后来,找小车夫要订单的组装厂越来越多,找小车夫买黄包车的人也越来越多

小车夫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和组装厂打交道、和买黄包车的人打交道

车卖不出去时,买黄包车的人退黄包车时,小车夫会和他们讨论这样的问题:车是不是完好无损

“完好无损的车才能退,用过的车、有损坏的车,只能退部分钱…”小车夫解释说。

小车夫常和退车的人争论。

这些事情让小车夫身心俱疲。

为集中精力做黄包车,小车夫只在吃饭时间见组装厂的人、买黄包车的人;为集中精力做黄包车,小车夫从不和退黄包车的人争论。

“退车时,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小车夫说。

小车夫知道这么做会给组装厂的人、买黄包车的人带来不便,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要么把时间花在画黄包车上,要么花时间和组装厂、买黄包车的人打交道,我必须做出选择…”小车夫说,“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

小车夫兢兢业业的工作着:设计黄包车,下订单,大量订车、大量卖车

兢兢业业的小车夫,成了黄包车行业的瓶颈:所有做车的人,要和他打交道;所有卖车的人,也要和他打交道。

“不和他打交道,就做不成生意…”一位黄包车业界人士说。

很多人从小车夫这里批发车后,会把车拉到很远的地方: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卖车

即便卖不动,他们也不会找小车夫退车:即便卖不动,他们也不会把车从很远的地方拉回来。

“我拉这么远,再拉回去,运费谁出啊?”一位卖黄包车的说,“卖一辆黄包车的钱,还不够一辆黄包车的运费…”

 

“小车夫成了黄包车行业的瓶颈:他的活动范围,决定了黄包车能卖多远;他的吃饭时间,决定了黄包车的买卖时间。

请看下集《蒋介石的一生178黄包车行业遇到瓶颈,清末人用这种办法突破它

上海滩商业纪实:“瓶颈”是怎样形成的?

人有人志,国有国魂。纪录为中国富强努力的人,纪录近代以来的中国精神。

欢迎关注博客"人性的游戏"微博"人性的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