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四天日记
(2015-01-11 16:49:38)
标签:
转载 |
今天讲了怎么实现财务自由,怎么让子孙后代也能获得财务自由,以及女人,财富和水之间的关系。我听到了张校长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并逐渐地理解了进去,那些萦绕在我脑海里多年的问题,今天都在张校长此起彼伏的讲座中得到解答,这种获得真理的兴奋,让我感觉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从没感受过听课也可以这么爽!
细节观人法:
校长一上来就向我们展示思维的力量。
第一个案例,网络上某人以五万元每周的价格在招募学员,据称他发现了炭黑理论,用这个理论他准确地预测了股市的涨跌时点,并成功的抄底逃顶。我只能模模糊糊的判断这个人没有他说的那么神,但是缺乏具体的论据。校长推断这人是个骗子,分析如下:
舍己从人,先假设他说的是对的。他如果那么神,早就成巨富了,想想他理论上每天的收益都能达到10%。10周的复利之后,他的收益是本金的117倍。一年之内他可以买下整个世界,这是复利的力量。他能做到他就是神!另外,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股神巴菲特说过,股票短期的涨跌是不可预测的。再有,他已经举办过一期培训了,如果学员们真的觉得有些效果,那么他基本上也不需要网上招募了,二期名额早被消化了。据此推下去还有好多方面能够证明他的骗局,比如为什么他现在还没有名气,为什么他的博客点击量那么小等等。这些细节我是想不到的。
第二个案例,和田一夫的失败。和田一夫夫妇在八佰伴的鼎盛时期,他有许多的秘书,出门做劳斯莱斯和头等舱,家里有许多仆人,而落败后,70岁的他们自己做饭。
从这几句话里面我只能感觉出个和田比较自大。但是高度的智慧可以让人窥一发而只全身。他有许多的秘书,证明他比较好面子,因为再忙的老板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秘书;秘书就是打杂的文书,他没有找好的助理去帮助他,而是找秘书为他打杂,包括他后边提到的好多仆人,证明他比较喜欢当主人的感觉;秘书多了,每个秘书自然有自己的工作,但是秘书向老板汇报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老板喜欢的内容听,和田一夫被这些人蒙蔽了耳目,难以做准确的决策;那么多的秘书与奢华的生活,证明他喜欢泡沫化的东西,是一个喜欢掠夺的消费者心态,不珍惜财富,财富自然会离他而去。落败后老两口还自己做饭,证明他们在自己风光的时候非常自大,没有交到真正的朋友,没有培养出真正忠心的属下;他们也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没有为自己设立避险基金。他信奉“风险越大,收益越多”,为了追求生意,他盲目冒险,没有用金融的思维去做实业,只知进不知退,所以成也贪婪,败也贪婪。直到他们奉劝创业中的年轻人,也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证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失败的根源,一辈子也没有活明白。
短短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如此多的信息,这种能力在生活中是极其有用的,但是我平时却不可能得到类似的教育,有哪位老师有这样的水平去引导我呢,我自己也没有这种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这次校长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以后读书或者生活要走的路。
财务自由
先定义一下财务自由吧,财务自由就是,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受财富的干扰。从和田一夫的案例来看:
有钱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吗?显然不是,和田一夫巅峰时期有几百亿的资产,1年之内迅速破产,沦落到老两口自己做饭吃,自己出去打工。
没有对财富的争取认知,没有智慧,也没办法实现财务自由,赚点钱就被旅游频道忽悠去南极,就被美食家,时尚人士,商场导购忽悠去花钱,我就没办法实现财务自由,因为我赚的钱总有人在惦记,而如果我没有智慧或者独立的思想去判断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我就会成为经营者的猎物,等待人家的宰割。
另外如果大家知道三十年前的万元户,如果他把钱存银行,那么他现在的账户上会有3万多元的收益,不会理财投资,三十年前的富翁就是今天的低保户。
总结起来,实现财务自由,首先我要有钱,其次我要知道怎么花钱,再次我要知道怎么能让钱生钱。
但是做到这些,只是证明我拥有了财富,不意味着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意味我再有钱也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所以那些富有的守财奴是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的,那些富有的掠夺者,一味挥霍金钱的人也不会实现财务自由的。
看看我们北京的某些富豪,住豪宅,满身奢侈品,开着奔驰去领每月800元的低保,经济适用房小区里面满地豪车,这是典型的掠夺者心态,他们在行动上是金钱匮乏的人,他们的财富会因为道德的缺失,狭隘的心胸而流失。财富只属于那些尊重它们的人,而不属于那些胡乱花钱不尊重财富的人。事实上中国富豪不尊重自己的财富,一味贪婪,盲目挥霍,从不知与人分享,一旦生意有问题,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最后落得
反观美国的富豪,自己的生活很简朴,有位老人捐了几十亿美金,自己还是挤公交,穿着破旧的衣服,他乐于分享自己的财富给需要的人。巴菲特,比尔盖茨,早早的就许诺捐出自己的全部资产,他们来中国募集慈善基金的时候,中国的富豪拒绝与他们相见。金钱在美国富豪的眼里只是工具,只是实现自由的一个基础,他们从未把金钱看成主人(守财奴),也没有把金钱当成仇人(挥霍者),他们尊重金钱,真心地把金钱用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美国富豪们把自己辛苦赚来的,省下的钱拿出来,捐助给慈善基金会,这就极好的说明了他们没有被金钱所绑架。散财捐助,就是修德,修布施之德;就是修心,修慈悲之心;就是修性,修万物皆空之性。一味地占有财富也是掠夺者,我要学习分享者的姿态。平常买卖物品时,吃点小亏,买贵点也没关系,不纠结于小钱,是不是也属于分享者的心态呢?
分享意味着富足,占小便宜与斤斤计较意味着匮乏。富足的人乐于分享,贫穷的人难于布施。财富如水,没有大海般的心胸,怎么能容得下海量的财富呢。
为什么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总结性名言呢?
首先,通过我们前两天的分析,财富的状态是不停演变的,我无法留给子孙某种固定状态的财富,房子(有折旧,而且使用权只有70年);车子(负资产);珠宝(时尚品,无法定价);现金(通货膨胀);股票(不懂就是吃人的东西)。当下的财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放大或者缩小,不确定性很高,所以,这些财富很难保存百年。
其次,为什么富二代都在挥霍父母的财富呢?因为父母从小就给孩子无数的钱,让孩子觉得他们的任务就是花钱,他们的能力就体现在怎么把钱顺利的花出去,请问这样怎么能富过三代。
最后,从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需求来说,人们本能的排斥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老天的公平之处。这就是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客观规律。
既然三代巨富基本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只能接受这个客观规律。不给子孙留任何财富,教育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但是风险在于有的孩子天性就不一定喜欢赚钱,而这个孩子的子女可能因为父亲的潇洒而贫困潦倒,想学习也没有学费去读书接受教育,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努力为孩子设立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能够确保如果孩子想上学,基金会能够为他提供学费,不想工作,基金会能够为他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这些基本保障能够确保他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是坐在路边,等待雇主的呼唤。这些是国外富豪们对子孙后代的安排,所以他们的家族可以长盛不衰。在中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智慧,我很难靠自己的能力做出这样布局,慢慢来吧,先努力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