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在中国可谓是牵动着亿万神经的敏感话题,房价要降下来的呼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其中有真实的呼唤也有虚伪的叫喊。这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不同嘛!
对于高房价我们的政府也算是高招频出,国六条、国八条,也没降下火来。讨论了几年的物业税估计也是胎死腹中了,因为中国现行的房屋销售体系和税收体系支持不了它。土地是国家的,房子是开发商造的,在两者利益没有完全划分清楚之前这笔帐是很难算清的。这比不上西方国家,房屋一经售出就是永久的私产了,而我们的房子仅享有最长70年的使用权而已。
销售方面干预不了,就从开发环节下手吧!于是开始限制大房型,但建设部和发改委都给出了N中关于限制大房型的解释:如套内面积为90平米以下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建筑面积为90平米以下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在建90平米以下房型占规划总面积的70%以上...最后干脆交到地方政府手里自由解释了。
现在又在讨论开征大房型保有税了。买房时已把各种多如牛毛的税费约占房屋成本的40%都算进去了,现在又再收哪门子的保有税,岂不是重复征收吗?何况还有一部分120平米以上的大房型是经济适用房呢?
收紧土地供给,提高土地价格,延期开发要罚款甚至收回土地等,名义上是要调控房价,其实都是助房价上涨的因素。土地供给变少,在需求未减少的情况下当然会抬高地价和建房成本,最后还是买房者买单。不知道是调控房价的宏观政策还是助涨房价的*计呢?
对于房价,政府不应该单从提高税收入手,加重买房人的负担或限制土地的供给和房型的大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反而带动了房价的上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取消期房预售。老百姓一边面对黄泥地,一边幻想着海市蜃楼,把自己一辈子的钱预支给了房产商;银行也是拿地就给钱,在建中或是规划中的房产也能拿来抵押。于是房产商大玩空手道,一本万利、不用承担风险,还可以通过逐步抬高房价来操纵市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所有风险都由买房人和银行(最终也是老百姓)承担了。如果采取现房销售,限制银行给开发商的贷款比例,不但房屋的品质有了保障,房价也会降下来,市场被认为操纵的力度也会小很多了。
最近又有了关于税收的新规定,即个人收入年满12W就要自行到税务部门去报税。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会有多少人自愿公开自己的收入并纳税呢?一般单位都有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为什么还要再自行申报?是否是重复征收?股票所得原本是不征个人所得税的,现在五年熊市刚过,亏损还没补回来就急着向股民下手了,未免太不仁义了。而且一刀切的征税方式也过于野蛮,比如灰色收入如何申报,如何处理瞒报和漏征?另外地区差异如何对待?西部地区年入12W可以说是中产,可北京、上海等房价上万的地方,12W怎么能算上是中产?还完房贷,日子照样过得紧巴巴。再者,如果一家全部就业和一人工资养全家,或是家有病人该怎么征呢?税收应该考虑到差异化、具体化和人性化。
国家征税是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好,让国家发展的更快,而不是国富民穷。税收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然就要产生腐败了。腐败的制度造成相关人员的贪渎也就不为奇了。住房和收入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简单的一个“收”字,岂不是失了民意,让大家寒了姓心?
对于关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还是三思而后行为妙。一定先要反复论证,真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才能拿出来公布。如果公布出来实施不了或是伤害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岂不是丧失了政府的威信和民众的支持?
这两天泰国政府就吃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起因是为阻止外资大量涌入减少泰铢的升值压力,泰国政府下令冻结所有在泰外资的30%资金。消息一出当日泰国股市暴跌15%,为其史上最大跌幅。虽然第二天泰国政府即宣布取消这项决议(典型的朝令夕改),但还是引来了泰铢的大幅下跌。当今社会是个讲信誉的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相对于个人,它的信誉度应该是最高的。因为它关乎着国家的安全、稳定以及全体人民的利益。施政者一定要认清这个厉害,千万不要一拍脑门想出个主意,就当作政令发布出来了。这对国家的危害也是极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