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投稿七种套路
标签:
诗歌投稿套路阿琪阿钰文化 |
分类: 【非诗非文】 |
诗歌投稿七种套路
阿琪阿钰
因为做诗歌书店靠卖诗集为生的缘故,认识了三湖四海成个上十的诗人朋友。一些诗友已经很著名了,他们著名得排队到死走路上台领各种奖,空中飞来飞去穿越蓝天白云参加各种诗歌会议,游山不玩水。因为他们是著名的,所以享受各种高级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换一种方式思考,他们还没有著名的时候,也是真真正正的热爱诗歌和对诗歌有着崇高的挚爱,也是你想象中的苦B者。一些诗友还在走向著名的路上,等前边著名的走了,走向著名的也就成著名的了。所谓风水轮流转,多年以后到他家。阿琪阿钰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死后也一样。不能说著名的以后要去天堂,不著名的以后就去地狱,冇这回事。我要开始讲废话了,这些废话大概是一些诗友到书店当故事吹的,一些也是从别处听来的,至于是谁说的,我也记不清了。不过重点是关于另一类诗友的,这些诗友也许是诗歌初学者或者一些单位职员。我首先要说明的是以下文字可以不用看,虽然并非针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特定的刊物,但怕有人看到了有九分不高兴。当下无论一个人说什么,一些人高兴,一些人就不高兴,前后上下左右中间为难。
言归正传,我们谈诗歌投稿的问题,这篇废话暂叫《诗歌投稿的七种套路》。自古作诗者都希望自己的诗作能够发表和传播,作为人,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我想特别说明的是,首先我们要分析自己的诗歌格局,你的诗歌是写给刊物编辑看的?还是写给大众人民看的?还是写给自己看的?这三个问题作为诗歌创作者的自己一定要搞明白,搞不明白就冇办法了。其次我们要对当下诗歌刊物和刊物所发诗歌作者进行分析,全国每个县基本上都有文联和刊物,每个省又几乎都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有点名气的刊物,在北京和一些大城市更有无数的名刊。举个栗子(以下仅为假设):假设把这些诗歌刊物编辑分成A编辑B编辑C编辑D编辑E编辑F编辑G编辑H编辑J编辑K编辑……Y编辑Z编辑,A编辑自己编辑着刊物A,B编辑自己编辑着刊物B。在此我们用人脑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编辑的刊物发自己的作品,一是冇脸面也不太好意思,二是别人笑话自己占了茅坑。怎么办呢?潜规则来了,A就跟BCDEFG……XYZ编辑约稿,发他们的诗歌。BCDEFG……XYZ编辑也不傻,A发了我的,我也得发A的。转来转去,等发到Z时,排队都得至少一年以上。再举个栗子(再次假设)——某编辑发了一条信息给某某编辑:某某编辑大人您好,诗作*首于昨日晚十时已发至您邮件,望某某编辑批评指正!对方一分钟之内就回复:诗作发10月号,勿念!还批评指正?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你猜一下这个某某编辑是怎么看的邮件?这在中国叫礼尚往来,合情合理。这里边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暗的,就是稿费问题,稿费是国家财政拨款,也正常发,外行人一看非常合理,明白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都给了自己人。另一个问题是明的,就是有的诗人会说:他经常投稿,他甚至认为他自己的作品比刊物上的都要好。作品好有卵用,作品好的人多的去了,你投的稿,别人也许看都不看一眼;也许也有人会说,他自己投稿了,也发表了,这个问题也是我所说的套路之一。
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有无数诗歌作品写得很好想发表又发表不了的诗友,阿琪阿钰为了方便诗歌创作投稿者,特整理以下投稿方式套路,简称《诗歌投稿的七种套路》,仅供参考,请勿模仿学习。
套路一:阿谀奉承
第一个套路说阿谀奉承,很多人不爱听,其实也不太好听,但又找不到适合的词。说拍马屁吧,编辑是人,从没听说过拍人的。经常搞外事关系的人都明白,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场合都是非常适用。诗歌编辑似乎都有一个心理,掌控了作者的发表权,发谁的作品,老子说了算,有可能还有一些编辑还在心理暗想就老子天下第一,其他人算个球。很多作者确实受了委屈,平时牛B哄哄的,说话声音比谁都大,见了诗歌编辑就点头哈腰,跟悟空似的。更有眼见者看到自己崇拜的诗歌编辑跟另一个人骂起架来,就站在自己所崇拜的诗歌编辑这边竭尽全力帮忙骂对方……总而言之,一切为编辑着想,一切让编辑开心,给编辑留下一个相当美好的印象。当编辑一看到你的名字就非常开心时,那发表作品,还用说!
套路二:泼妇骂街
说实话,本人是不赞同这个套路的,毕竟牵涉到自己和别人的性别和人格问题,有伤小雅。但使用这个套路的诗人还真不少,有的人为了发表作品,多次投稿无门,既不做溜须拍马之人,也不做低三下四之事,就变了法子直接骂人说某某编辑的诗歌是垃圾,某某编辑和谁睡过觉。逢人就大声讲,见人就故意高声骂给别人听,反正不管真假,先骂个痛快再说,骂他个天下人皆知。有的编辑知道自己被骂,赶紧联系骂他的人求和示好,发表骂人者几个作品表示歉意才算消停。这种人一般是运气好,刚好碰到了编辑果真有此事的或者怕惹麻烦的编辑。不过有一些编辑也不吃这一套,你就TMD骂你的吧,想怎么骂就怎么骂,骂老子祖宗十九代都无所谓。那就套路失败了,这个套路一旦失败,只要被骂的人还在,哈哈哈哈哈。
套路三:根株结盘
《宋史·奸臣传二·蔡京》:“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宋史讲得太文了,文绉绉的很多人不太理解。通俗而简单的说就三个字——搞关系(也可以叫另外三个字:套近乎)。关系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把关系学运用得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朋友,诗歌编辑也一样,也会有几个朋友。有的诗人碍于面子问题,会通过诗歌编辑的好朋友让其推荐。编辑一看是好朋友推荐的作品,呀!既然是这样的“关系”,发吧,比较尴尬,不发吧,这朋友还得交,不然面子上过意不去,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关系”是比较高明一些的,既有了脸面,又满足了投稿者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种更高明的“关系”,用几句话来说就是:会画画的画家给诗歌编辑画一张脸,名曰肖像;开饭店的诗人请诗歌编辑“吃饭”,名曰请客;开浴室的请诗歌编辑“洗澡”,名曰洗澡;搞印刷的诗人印刷一个红色的袋子,名曰红色的包包。哈哈哈……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诗歌刊物作品水平给人感觉很一般的假象。有的人甚至感叹现在的诗歌刊物怎么越来越庸俗化了。很多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某刊物只缺一首作品,面前有两首质量同等的作品,其中一个作者编辑好像听说过,或者被“关系”过,那还说个毛线。
套路四:以貌取人
我可以跟大家打个赌,一定有部分诗歌编辑会看相,我说的绝对是对的。一般年轻漂亮一点的作者,只要写的作品像诗,是比较容易上刊的,因为编辑会看相。看相这一块涉及到《周易》和三才四柱五格,《姓名学》和涉及到人体脉搏等,比较深。要是说《诗经》我倒是还知道几句。所以这一块我不太懂,此处就省略三百多字……
套路五: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一般比较有效果,感冒了吃感冒的药,拉稀了吃拉稀的药。如果一个人拉稀了你给他吃泻药,那就起了反作用。诗歌投稿也一样,投稿者如果摸清编辑所喜欢的诗歌风格和刊物所刊发的作品类型(叙事诗、抒情诗、朦胧诗、哲理诗、爱情诗、口语诗、格律诗等题材),按照诗歌编辑的喜好和刊物刊发题材套路进行创作,其实是比较容易中标的,这一点也是无数诗歌投稿者走发表道路的捷径之一。
套路六:持之以恒
有个诗友说他向某诗歌刊物投稿了十多年,从来没有发表过。我心想,连续十年投稿都没有发表,那就再投稿一百年也没有用。不过希望他想开一点,人家某人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连续三十多年了都没有通过,他老人家都还没有说话呢。十多年不算什么,可以继续发,一年365天,天天发,A刊不行就投B刊,B刊不行就投C刊,C刊不行就投D刊……面包总会有的。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做的。天天发,日日发,夜夜发,群发……
套路七:自力更生
最后一个套路叫自力更生,听起来特别有正能量,也许不算是套路。其实我想说的是诗人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再进行创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数诗歌创作者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什么的说法比较文雅,说得难听一点,有装的成分。我觉得只要是人,都装,只是装得多少和装的种类不同而已。装B,装傻,装睡。其实我也在装,我和无数诗歌爱好者一样,在默默地阅读一些无用之作,装看古今中外著名或者不著名的著作,用它们来打发不是多余的时间。很多真正创作的诗人是不爱投稿的,而是被约稿,正如尼采所说:是金子埋在哪里也会发光。该发光的就发光,不发光的就睡觉。至于诗歌作品,很多人的态度是诗歌编辑爱用不用,不用拉倒,关灯思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最后给大家讲个不是笑话的故事,某刊物诗歌编辑跟某著名诗人约稿,著名诗人问:干什么用?有稿费吗?哈哈哈。
作者简介:阿琪阿钰,本名张琪钰,1985年生于贵州,北京京东驾校摩托车专业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