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榆林靖边海则滩未来居然这么美,你知道吗?

(2017-02-27 08:52:38)
标签:

杂谈

靖边海则滩的未来:一个集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景区已跃然纸上。

http://p3.pstatp.com/large/17ef000264ee57461fb1

海则滩镇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距靖边县城北20公里,土地总面积312.7平方公里,南接张家畔街道办、杨桥畔镇,东连横山县塔湾镇,北至红墩界、黄蒿界镇,西界内蒙古乌审旗河南办事处。海则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煤炭、沙碳、岩盐等矿产资源丰富,黑河、湿地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相对富集。榆靖高速、陕蒙公路、蒙华和靖神铁路横纵贯通。历史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明显。

http://p1.pstatp.com/large/17f00003a5a901e504b9

天然湿地

翻开中国地图,在中国大西北可以看见一片浩瀚的沙漠,它便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因海则滩镇一个村小组毛乌素而得名,海则滩镇就处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沙漠意味着气候干旱、资源枯竭,也意味着黄沙漫天、寸草不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无法攻破的自然灾难城堡,而海则滩镇正在用其智慧和汗水打破这一历史神话,靠勤劳的农民,靠县委、县政府的智慧,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日益让荒漠变绿州、将沙漠变良田,让良田扬起靖边现代农业远航的风帆。毛乌素、海则滩正在用绿色证明着人类力量的无限可能,用文化旅游证明着靖边历史文化的深厚,展示着人类文明的绚丽多姿。

近年来,海则滩镇坚持“转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镇”战略,树立绿色、低碳、休闲发展观念,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植被资源,重点围绕黑河、明长城、湿地公园、休闲农业、无人机试飞基地、万亩常青园、光伏基地、五合水库等开发项目,着力推进原生态旅游项目实施,建设具有观光、体验、采摘、品尝、休闲、度假等多功能齐聚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拓展生态建设内涵。

http://p1.pstatp.com/large/17f20001475d5bf46a2e

海则滩湿地公园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上万亩湿地草滩、明水海则是镶嵌在毛乌素沙漠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大自然赐予靖边县的一处天然氧吧,是靖边县的天然后花园。而海则滩万亩常青园,则完全是人力为靖边版图新添的一抹深绿。经多年的经营维护,上万亩松柏林迎风而立、郁郁苍苍,与湿地公园对面而立,遥相呼应。

近年来,海则滩湿地公园和万亩常青园以其婀娜的身姿和绚丽的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慕名而来一睹其风采。来到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忘记尘世的烦扰,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姿,也可以感受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力量,放松心身,陶冶情操,日益成为远近市民休闲度假、避暑旅游的首选之地。

http://p1.pstatp.com/large/17ef000264efa5f7e916

2016年11月17日,蓝天白云中,一架 ASN- 209N无人机带着张开的降落伞正穿过午后的霞光徐徐而落。而此时,在400多公里外的靖边县海则滩镇郊外,一群爱生人欢呼雀跃着激动地迎接这架无人机的降落。这美好的瞬间被定格了,爱生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首飞预演成功了!我国第一个民用无人机试验中心建设正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全国唯一一家无人机试飞基地落户海则滩,又为海则滩的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海则滩的旅游贴上一张独一无二的特殊标签。这里,腾空而起的无人飞机展示的是国家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代表的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度,必将成为海则滩旅游项目中的一张王牌,打造海则滩旅游业的独特品牌,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前来。

海则滩湿地公园、万亩常青园、无人机试飞基地,成三足鼎立之势,撑起海则滩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另外,掌高兔陕蒙风味肉食一条街、马连坑千亩葡萄示范园、长城村五合水库、柳树湾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大石砭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也是支撑海则滩旅游业不容小觑的内容,占据海则滩旅游业不容忽视的分量。

至“十三五”末,海则滩镇将打造“逛海则滩湿地公园、听常青园阵阵松涛、忆明长城悠久历史、观无人机科技基地、赏马铃薯万亩花海、品陕蒙风味佳肴、采农牧场累累硕果”的生态景区,全面形成观农家景、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总格局。

靖边的肺之“海子滩”

http://p1.pstatp.com/large/17f00003a5a901e504b9

海则滩北距靖边县城二十四公里,南距统万城四十公里,是当地一块大面积的湿地,也是一块天然的牧场,以水草丰茂、沙滩风光而著称。

笔者来到海则滩,是冬天的一个上午。车从海则滩中间的公路上穿过,太阳明晃晃的,天却很冷,西风飕飕的,打得脸生疼。广袤的海则滩,十分平整且辽阔,一丛一片的芦苇,在阳光下闪耀银色的光芒,看不到水,看不到庄稼,只有一望无际的衰草连天。正中地带有些水,被芦苇切割成了几块。远处,一圈毛头柳划分出了大地与天空的界限。天边的白云,被风撕扯成扇面型,更像是毛头柳树梢的延续。

整个天空下,只有一头牛在吃草。转了很大的一圈,才在一块农田里碰到了一位老农。老农大约六七十岁,正在挥舞着镢头整理土地,鼻尖上挂着一滴清水鼻涕,看到我们,用手背擦一擦,和我们拉呱起来。

老农说起了民国十七年跌下的年成,民国二十年又遭逢瘟疫病,这里方圆一带几百人死得只剩下了七十多个。

民国十七年陕北遭遇了可怕的灾荒,是我来到陕北采风这些天常常听老人们说起的事情。陕北有一首著名的民歌,歌名叫《卖娃娃》,歌中唱道:“民国十七年整,遭了一个大的年成,高粱呀么面刷糊糊,三天就喝两顿。可怜实可怜,可怜我没有钱,买了二斗秕荞面,没推下二斤面。逃荒也不行,守家更不成,想前想后无法办,骨肉分离下决心。大的七八岁,二的五六岁,撂下那个怀抱抱,谁要就卖给谁。”这首《卖娃娃》叙说的就是在这个灾荒中人们活不下去,被迫卖掉自己的亲生骨肉的悲惨情景。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时代背景也是民国十七年。那是一个可怕的年景,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噩梦。

老人说,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又有了三百多人,现在光他们肖家峁村就有一千多人了。海则滩原来水很大。1964年以前都是明水海子,中间没有公路,明光光的一大片。海则滩的水大部分都是淡水,只有一块碱水海子,在碱水海子里洗衣服比用了肥皂都洗得干净。1964年遭逢涝灾,海则滩积水太多,淹没了庄稼,挑开了渠沟把水都排走了。后来天旱,到处打水井,把地下的水脉都破坏了,海则滩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基本上看不到水了。但这里毕竟是湿地,明水没有了,地下一年四季都是潮湿的,天旱并不影响种庄稼,不仅生长青稞,玉米,燕麦,还能种白菜。

海则滩土地肥沃,可惜大部分都被撂荒了,许多地块上长起了荒草和芦苇。我问老农,好好的土地为什么要撂荒,老农叹口气说:“唉,说甚了,人家不想种。我也人老了,种不行了。”说着老人的老伴走了来,往筐子里拾着树叶干草,说:“家里喂着二十多头羊。不让放养,在家圈养又费吃的,只好扫些树叶喂了。这些树叶羊其实不爱吃,有草吃它们肯定是不吃树叶的。可是在家里它们没有指望,也就吃了。”老农说他们老两口一年连种庄稼带养羊,能有个三四千的收入,基本够花了。除了自己种些五谷杂粮,白面大米要买来吃。

关于海则滩在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有一天西海王母娘娘下凡到鄂尔多斯游览,路过此地,看到了海则滩波光粼粼,一望无际,倒影着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在海边吃草,大雁、白鹭、鸳鸯在水中嬉戏,百鸟欢歌,鱼翔浅底……海则滩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了王母娘娘,她看着看着不觉就在云端里睡着了,鞋子里的沙粒掉了出来,撒在了浩淼的海子上,把一个大海子分成了七七四十九个小海子。王母娘娘醒来之后看到海子变成了碎块,有些后悔,遂将广袖一舒,在东南边上划出了几块良田,作为对自己过失的补偿。人们为了纪念王母娘娘的恩惠,就在东南面的海子边上修建了一座娘娘庙,所在地就叫了“庙海湾”。

大夏国君赫连勃勃路过此地时,赞叹道:“美哉,斯乃天府。”赐名“海子滩”,后来改称为“海则滩”。

来源:靖边海则滩镇政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