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2012年开始,我在博士生的招生中,在“基础心理学”的专业之下,设置了“进化心理学”和“文学心理学”两个研究方向。随着我本人研究兴趣的发展和需要,拟从2017年开始,取消“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正式增补“艺术心理学”的新研究方向。
热诚欢迎青年作家、外国文学专业的硕士、青年画家、艺术评论专业的硕士、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等文学艺术方面的考生跟我联系!
随着我的“爱情三部曲”——长篇小说《凭灵魂生育》、长篇小说《情殇1977》、小说集《空空舞台上的爱情彩排》——在美国南方出版社的出版(2016),特别是我小说创作的日益深入,我感到小说与绘画、小说家与画家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二者绝对不能分离。从广义上说,小说与绘画,都是二种独具特色和风格的艺术领域或门类。它们的共同特质是关乎人类的情感和激情,偏向于人类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达。正如毕加索指出的那样,“艺术家是接受情感的容器,不论情感是从天空,从地上,从一张纸,从过路人的脸,还是从一张蛛网而来。”小说是人类追回逝去的时光的有效手段,而小说家则是天才地运用文字的能力来表达情感、激情的一类艺术家;画家更是以色彩与造型来刻画人类情感和激情的空间艺术家。总而言之,小说与绘画的本质是相通的。
不仅如此,小说家与画家还是互补的。这是因为,人类的任何一种表达手段,其实都是有限的(连毕加索都承认这一点)。人的自我,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文字不能表达的东西,也有图画表达不了的东西。比如,小说家用文字来描写人物的形象,经常会感到词穷,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也许不是某个小说家的文字能力不够,而是整个人类的文字本身有缺陷。假若要描写一个人的鼻子,比如他的鼻翼,它的宽窄厚薄,它的线条轮廓,小说家很难用文字写得逼真,但画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让人一看就是那么回事,就会很像,很直观,很感性。但画家也有不足,有时小说家很轻易就描写出的意境,却很难用画面表达出来(比如梦境、特定的心理活动、无意识等)。
基于如上的基本思路,我拟在博士生的指导中,在“进化心理学”的总体研究视野之下,将小说与绘画的心理功能与心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深入探究二者的相似之处和本质特征,以期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文学心理学与绘画心理学二者的同步发展。
研究方向一:“艺术心理学”
主要研究领域和主题是:
1,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20世纪西方艺术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3,当代西方艺术心理学流派的专题研究(比如,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4,现代和当代艺术大师的艺术心理学思想的个案专题研究(如毕加索、马蒂斯、达利、莫奈、雷诺阿、梵高、高更、塞尚等);
5,基于“进化心理学”视野的艺术心理学思想研究进展;
6,顶级艺术大师的艺术经典著作的心理学解读。
总体研究目标是:
1,撰写一部“艺术心理学”专著或教材;
2,撰写《当代西方艺术心理学流派》、《进化艺术心理学》高级科普;
研究方向二:“文学心理学”
主要研究领域和主题是:
1,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当代西方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及其未来走向;
3,当代西方文学心理学流派的挖掘、梳理及其演变;
4,近期进化心理学的文学观研究;
5,西方文学经典的心理学解读。
总体研究目标是:
1,“文学心理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的最终建立;
2,撰写《当代西方文学心理学流派》、《进化心理学文学》;
3,探寻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心理学宝藏;既要挖掘出文学名著中的心理学思想,又要从当代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其心理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实现文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嫁接、交融和对话;
4.通过促成文学与心理学的互动,推进我国文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