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灵渥斯的性嫉妒:“罪恶的阴暗的迷宫”——关于霍桑《红字》的进化心理学解析(中)

(2013-06-21 08:41:40)
标签:

霍桑的《红字》

男人害怕戴“绿帽”

男人的性嫉妒

性嫉妒的代价

情感

分类: 进化心理学的文学评论

 

 

 

《红字》是文学经典中探究人的天性中的“性嫉妒”之天才之作。可以与之比肩的,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和普鲁斯特二人。我们从莎士比亚的《奥瑟罗》那里,可以了解男人的性嫉妒有多厉害,甚至有多可怕;在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我们可以学会试着去研究性嫉妒——就像那些对“过去的情欲”作历史的和学术的探索的艺术史家。而霍桑的性嫉妒观,则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人的天性中到底有哪些“恶”,这些“恶”又是怎样运作的,其心理的机制又如何。

 

进化心理机制:男人害怕带“绿帽子”

 

中国人所说的“绿帽子”,是一个与偷情有关的隐喻,几乎尽人皆知。而男人害怕带绿帽子,从心理机制上讲,就是一个性嫉妒的问题。进化心理学表明,男人在婚姻择偶中有各种各样的“偏好”,其中一种偏好,就是对婚姻关系中那种“忠贞不二”的配偶的偏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偏好呢?根据进化心理学假设,这种偏好是用于解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这一适应性问题的。这种偏好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就内在地蕴含着男人的一种心理特质:他十分地“在意”——准确说是“嫉妒”——配偶和其他男性的接触,特别是性接触。这是因为,女人也进化出了更换配偶的心理机制,她也倾向于外遇。她从外遇中会得到许多可能的好处,例如充足的资源,“优秀的基因”,甚至是得到比现任更好的配偶。

正是因为女人也有更换配偶的心理机制,这就成为两性冲突中的一个深刻来源。很显然,作为既成的夫妻关系,丈夫总是希望完全占有配偶,而妻子可能渴望与其他男人的性接触。这样一来,在俗语“通奸”(cuckoldry)这一问题上,男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潜在的冲突。

通奸的可能性,从进化的观点看,对男性造成了一个严肃的、甚至是致命的适应性问题,因为男性一般也对自己的子女投入了财力、精力和时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流言碎语中,人们常常把通奸的危害加以夸大。假如一个男人被人传言戴上了“绿帽子”,他自然就一定会想到,他自己所花费的大量心血都投到了别人的孩子身上。但问题甚至比这还更加严重:他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投资,还浪费了对配偶的投资;而更令人气恼的是,他的配偶正在为别的男人的孩子劳心费力。正如俗语说,他不折不扣地养了一个“杂种”。此外,这个男人在选择配偶、吸引和求爱等阶段所花费的所有财力和心血,也都全部付诸东流了!

正因如此,进化心理学家西蒙斯等人,特别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男性的性嫉妒(sexual jealousy)是男性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用以抗争戴绿帽子所付出的多种多样的潜在代价。而且心理学家还进一步预测:男性的性嫉妒应该主要集中在配偶与其他男人可能发生的性接触上。这一预测表明,男性进化而来的性嫉妒,是与“通奸”对男人所造成的沉重代价相对应的。

 

齐灵渥斯性嫉妒的第一反应

 

当海丝特登上刑台还没有看见齐灵渥斯之前,他的目光却早已盯上了她。最初他显得毫不在乎的样子。然而,他的目光一下子就变得锐不可挡,犀利透骨:

一种令人极度痛苦的恐惧布满了他的面容,像一条蛇一样在上面迅速地蜿蜒缠绕,稍一停顿,盘缠的形状便毕露无遗。他的脸色因强烈的情绪而变得阴暗,不过,他立刻用意志把自己控制住,除了那个短促的瞬间外,他的表情一直显得十分镇静。过了一会儿,局促不安的情绪几乎完全不见了,最后深深地隐没在他的天性之中。

当他从那个“本地人”口中得到海丝特何以当众受辱的由来时,他不由得发出了他性嫉妒被激活的第一声嚎叫:

绝妙的判决!这样她就成了劝恶从善的活榜样了,直至那个可耻的字母刻在她的墓碑上为止。不过,犯罪的同伙没有跟她一起站在刑台上总让我感到心里不舒服,好在我相信他一定会让人知道的!一定会让人知道的!一定会让人知道的!

这第一声几乎是发自本能的嚎叫预示着两个可能性:一是激活了齐灵渥斯先天的性嫉妒机制——“总让我感到心里不舒服”;二是弄清真相并实施报复的信心——“一定会让人知道的!”

当老牧师威尔逊和年青牧师丁梅斯代尔劝说海丝特坦白孩子的父亲时,从刑台的人群里传来一个冷酷严厉的声音:“说吧,女人啊!说吧,让你的孩子有个父亲!”这是齐灵渥斯当场发出的第二声哀嚎。

从此,齐灵渥斯——作为被海丝特“深深地、无可挽回地伤害过的人”——开始了他心里的那个“复仇计划”。当然,他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不想直接报复海丝特(不对她施用阴谋诡计;或者说,他把海丝特“留给了那个红字”——由她佩上红字的耻辱来为他复仇)。他貌似公允地说:“在你我之间,那天平是相当平衡的,但是,海丝特,伤害了我们俩人的那个人却安然无恙。他是谁?”

顺便提一下。进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三个男人在面临妻子出轨时,大多有这样三种反应:暴打、杀人和酗酒。第一种多半是把愤怒指向妻子,毒打一顿;第二种是怒不可遏之下把妻子的情人杀掉;第三种多半是无能的人,把耻辱感指向自身——酗酒——作为一种自我惩罚。应该说,齐灵渥斯的处理办法比较老道。他是怎样个老道法的呢?

 

像炼金术士那样“探索”性背叛之谜

 

霍桑在西方文学史上对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男人对女人性背叛的“探索”,当作就像科学家或艺术家对“真理”的探索一样。作为一个精通浩繁的典籍的老学者,齐灵渥斯自信地对海丝特表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无论是外部世界的,还是深藏在内部的,甚至在看不见的思想领域里的,能够隐瞒得过像他这样的人——“一个殚精竭虑,不惜一切代价要揭开奥秘的人的眼睛”:

就我来说,我要用他们(指那些地方长官和牧师——引者按)没有拥有的知觉来解开这个谜。我一定要像我在书本中探索真理,像我在炼金时提炼黄金那样,找出那个人。有一种感应作用会使我意识到他。我一定会看到他浑身发抖。我自己也会突然颤栗不止,不省人事。迟早他会落入我的掌心。

尽管齐灵渥斯已经是一付年老体弱者的面孔,但他那对“昏花的眼睛”,在它们的主人立意要窥探人的“灵魂”时,它们却有着相当奇特的洞察力。正是这种少见的洞察力,使得他采用了独特地处理妻子性背叛的如下策略:

别以为我会干扰上天惩罚的方式,或者我自己吃亏把他交给人间的法律来制裁他。你也不要以为我会设法害死他。不,我也不会损害他的名誉。……

齐灵渥斯要求海丝特保守他们夫妻关系的秘密。这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蒙受一个不忠贞女人给丈夫带来的耻辱”。他的心愿是生死无人知晓,这样就可以秘密地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了。

从此,这位博学的学者就与丁梅斯代尔牧师影形不离了。他既是那个年轻牧师的朋友,也是他的医生,因为年轻牧师近年由于在教会事务上呕心沥血,劳累过度,健康严重受损,于是地方当局请老学者当他的医生就顺理成章了。

从此,这位老学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法官”,开始了他的“调查”。霍桑以心理学家特有的笔触刻画了这位性嫉妒者的内在心理状态:

他一心只求真理,甚至仿佛那问题并不牵涉到人的感情以及他自己蒙受的委屈,完全如同几何学中凭空划的线与画的图形。不过,在他进行过程中,有一种可怕的魔力,一种强烈的不露声色的紧迫感紧紧地攫住老人,而且在他完成其全部旨意之前,绝不放松。如今他像一名在探寻黄金的矿工,掘进这可怜牧师的心;或者宁可说,像一个掘墓人掘进一座坟墓,可能在搜寻埋葬在死者胸上的一颗珠宝。……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一些头脑冷静、明理务实的人们发现,齐灵渥斯同年轻牧师住在一起以来,他的相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起初,他表情安详若思,一派学者风度。如今,他的脸上有一种前所未见的丑陋和邪恶,而且他们看到他次数越多,其丑相就看得越明显。

而海丝特更是既震惊又诧异地发现,在过去的七年中,齐灵渥斯的变化可真大啊!那倒不是说他老了许多;而是他从前那种勤学睿智的品格,那种平和安详的风度,这些她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东西,现在已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急切搜索、近乎疯狂,而又小心翼翼、高度戒备的神情”。七年来,他全神贯注地剖析丁梅斯代尔那颗“饱受痛苦折磨的心灵”,并从中取乐,甚至还往他幸灾乐祸地注视着的那些“痛苦”上火上浇油。

就这样,齐灵渥斯,这个年轻牧师的“最恶毒的敌人”,用他那“复仇的毒汁”,正在慢慢地而又致命地侵蚀着年轻牧师的灵魂和肌体,危在旦夕!

 

因性嫉妒导致的人格扭曲

 

《红字》关于性嫉妒的最成功探索之一,是它不仅描述了齐灵渥斯性嫉妒的行为表现,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男人因性嫉妒而导致的人格变化。根据“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人格”是基本稳定的——可称之为人格中的“本体”部分;这种稳定性是由先天遗传和童年的早期经历(诸如某些“创伤性经验”等)所决定的。然而,这种人格中的稳定部分也会随着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定地或有限范围地改变——可称之为人格中的“变体”部分。这就意味着,在人的发展的任何阶段,我们都是可变的。在成人的中期和后期,我们的人格特征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在分析和解释人的行为的时候,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主张把人格看作“人的本体和变体的统一”。

霍桑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深谙其妙!他仔细深究了齐灵渥斯的人格变化过程及其内在的原因。七年后的一天,当海丝特与她以前的丈夫在半岛上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相见时,她愤怒地斥责他:难道你还没有把丁梅斯代尔折磨够吗?难道他还没有偿还给你一切吗?齐灵渥斯则答道:“没有!——没有!他反倒增加了欠债!”接着,他对自己早期的“自我”作了如下评价——带有一种自我辩护的神情:

我早先的生活是由诚挚、勤学、深思和宁静的岁月所构成的,我把自己的年华忠实地用于增长自己的知识,也忠实地用于增进人类的福祉——虽然这后一个目标只是前一个目标附带过来的。没有人的生活比我的更平静、更纯真;很少人生活得像我那么充实,备受嘉惠。你还记得那时的我吗?虽然你也许认为我冷酷无情,难道我不是一个专为他人着想,很少替自己打算的人吗?难道我不是一个善良、真实、正直、对爱情始终不渝——如果还不够炽热的话——的人吗?……可是我现在怎样呢?我已经告诉你我是什么,一个恶魔!是谁把我弄成这样的?

海丝特确实承认,他过去不是这样的。她对他早期的评价是“一个聪明而正直的人”。但为什么他后来变成了一个恶魔呢?霍桑分析了齐灵渥斯的一个人格特质即自卑。齐灵渥斯似乎自知知明地道出了海丝特越轨的原因:

原因不难找到,那就是我的愚蠢,你的懦弱。我——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博览群书的书虫,一个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用来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的老朽学究——像你那样的青春美貌于我又有什么用处呢?我生来畸形,何以还要欺骗自己,认为聪明才智在一个青年女子的心目中可以用来掩饰生理上的缺陷!……唉,在我们作为一对新婚夫妇挽手从古老教堂的台阶上往下走的时候,我就应该看到那个红字的烽火在我们道路的另一端熊熊燃烧!

这里,齐灵渥斯的自白,在心理学上就涉及人格的某种特质(如自卑)与性嫉妒机制被激活之间的关系。霍桑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心理机制上说,自卑,特别是过于强烈的自卑感,会无限制地激活人的天性中的性嫉妒机制,从而使当事人做出极端的反常行为,特别是攻击性、伤害性行为。这同时也意味着,人格特质中的消极的、不利的一面——如自卑、极低的自尊等,往往更容易激活人的天性中的东西(特别是其中“恶”的东西);而一旦具备相应的情境因素——例如配偶的性背叛或感情背叛信号的出现,则攻击性、暴力、谋杀等性嫉妒行为就会发生。

 

齐灵渥斯性嫉妒的代价

 

霍桑的《红字》给我们心理学家还有一个重要启示:过于强烈或极端的性嫉妒会使当事人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自我毁灭:

紧随着丁梅斯代尔先生的死亡,发生最显著变化的,要算那个叫做罗杰·齐灵渥斯老人的容貌和举止了。他的全部体力和精力,即他的全部活力和智力,似乎立刻丧失殆尽;以致他全然枯萎了、凋谢了,几乎从凡人的视界里消失了,就像一棵连根拔起的野草在太阳底下晒蔫了。

不到一年,齐灵渥斯便去世了。他为实现复仇计划过于消耗了他的心理能量:他心里深深埋藏着的“恶意”,驱使他惊人地想象出世人前所未有过的、最为诡秘的复仇手段向他的“敌人”实行报复。他一方面近乎疯狂地、恶毒地实施复仇的夙愿,另一方面又要用微笑来掩饰他的阴险,从而显露出一付小心翼翼、高度戒备的神情。他必然要为他的性嫉妒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果我们今天做事后的分析,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齐灵渥斯未曾想过要遏制自己的极端行为呢?其实,霍桑也给了我们暗示:宽恕可以遏制性嫉妒。海丝特曾竭力劝导过齐灵渥斯宽恕丁梅斯代尔:

因为仇恨已经把一个聪明而正直的人变成了恶魔!你愿意把恶魔清除出去,重新做人吗?如果不是为了他的缘故,那么双倍地为你自己嘛!宽容吧,……因为深受伤害的是你,所以你有权利来宽恕,那样会对你有好处,只对你一个人有好处,你难道要放弃那唯一的特权吗?你愿意拒绝那个无价的利益吗?

这里霍桑的思想非常重要。他提出,“宽恕”是人的权利——甚至是人的“唯一的特权”,也是人的“无价的利益”。为了使人们从已做过的恶行中解救出来,或如霍桑所说的,从性嫉妒这个“罪恶的阴暗的迷宫”中走出来,你可以调动你天性中的宽恕功能,对他人的行为——哪怕是曾经伤害过你的那些行为——不再予以追究,至少是不再强硬地、蛮横地追究。这样对他人、对自己,甚至对那个“第三者”,都有好处。正如我们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看到的那样,丈夫卡列宁对妻子安娜外遇的宽恕,已成为他成功地留住配偶的有效方法。

可惜,齐灵渥斯不愿意宽恕:

我没有被赐予宽恕的品质,我也没有你说的那种权力。……你们过去伤害了我,但除了在一种典型的幻觉中,你们并非都是有罪的;我也并不跟恶魔一样,虽然从魔鬼的手里抢来了他的职责。这是我们的命运。让那朵黑色的花随它开放吧!

性嫉妒是一朵“黑色的花”,它是在男女两性冲突的命运中诞生的——同时也意味着它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在人的天性中具有宽恕的一面,但对于齐灵渥斯来说,由于他的人格中带有太多的负性的东西,如自卑、病态的被伤害感、不忠妻子带来的耻辱感、过分的压抑等,使得他天性中那宽恕的一面不能正常运作,故而无法遏制他的性嫉妒向极端方向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