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籍大学教授通讯通讯录》编后附记
(2020-12-08 19:52:56)
标签:
校友与故乡 |
分类: 校园文化 |
《新安籍大学教授通讯通讯录》编后附记
我为什么在耄耋之年还要坚持倡导编写这本通讯录呢?第一个缘由,是对浙江省金华市下辖东阳市“教授之乡”的敬佩。1989年,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东阳“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故事,使我感到震撼。之后,我又看到东阳市组织“百名教授回故乡”的新闻。如今,根据东阳官网报道,东阳籍博士已超过800人,具有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东阳籍人士达8000余人,其中院士9名。作为县级市,东阳还拥有两所大学。而今,我们新安县拥有多少教授级人物呢?我很想把它搞清楚。于是,编写一本通讯录便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第二个缘由,是新安籍前贤热爱家乡的种种模范事迹感动着我,使我不揣愚钝幻想创建新时代的乡贤(教授)文化。我在编审《新安二高校志》 、主编新安《百年老校》和搜集编撰《新安儒学史料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数以百计的新安籍在外做官的人士,不论他们在为官时,还是返乡守制时、离职养老时、削职为民时,都不忘为家乡父老办好事、办实事,有的被朝廷封为“乡贤”。迄今看到这些前贤为国为民的感人事迹,还令我唏嘘不已。有感于此,我觉得应该借故鉴今,创建新时代的乡贤(教授)文化
第三个缘由,是一些新安籍教授不忘桑梓的热情鼓励着我尽快编写出这本通讯录。开始编写这本通讯录时,我有一个顾虑就是要求每个入录的教授都要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简介,他们会乐意配合自找麻烦吗?2019年春节前后,我从平时断断续续有点联系的人员中选择了11个新安籍教授,分别打电话、发信息,向他们征询意见。出乎意料,他们竟异口同声地赞同我的想法,并表示愿意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支持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特别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张辉(张红军)教授,(石井镇前口村人)第一次打电话就给我介绍了吕光明、路静等5个新安籍教授的联系方式,第二天就发来了自己的简要情况,并且说现在开学了很忙,到暑假时一定撰写一份完整的个人简介。从短暂的交流中,我感到他是一位热情、爽快、守信誉的青年才俊。转眼到了7月的某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要因公出差,回来后一定抓紧写好简介,稍后又发来短信“您造福桑梓,提携晚辈,永远是我们的楷模!祝身体安康,心情舒畅,7月30日”。但是到了8月中旬以后却毫无音讯了。之后,吕光明教授来电告诉我“张辉患有免疫力失常的疾病,每天必须按时服药,匆忙离家忘记带药,现正在医院抢救中。他是我们北师大计算机数学拔尖人才,年仅48岁,太可惜了。”不久就传来了这位英才早逝的讯息,我感到莫名的悲哀,暗自伤神。在搜集整理这本通讯录的资料中,每当我在感到寂寞、繁琐、疲惫、松劲时,数十位张辉们的期待,便成了激励我奋力前行的动力。
第一个阶段(2019·3~2019·9)
在这个时期内,我按照自己的兴趣、愿望撰写了《编纂体例说明》,顺着自己的思路,突破传统通讯录格式,制定了入录人物个人简介编写要点,其内容分两部份,分别是个人概况和业绩。在同一区域内的人物按收集资料的先后排序。于是我就每天坐在书桌前翻阅相关书籍,或者打电话、发信息,或者坐在电脑前发邮件、看邮件,或者打开文档把搜集到的人物记载下来,忙得不亦乐乎,一晃就是半年。到七月底盘点一下竟然收录到教授(含副教授)118人,其中国内114人,境外4人。想在8月份修订完善一下,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档,发给每一位教授,通过网上联络的方式发挥一些作用。
2019年8月下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县政协主席樊栋梁聊天时,我告诉他,想编一本新安籍大学教授通讯录借以消磨时间。现在已经搜集到一百多人了。他说“编写这样一本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通讯录很有意义。您偌大年纪,太累了,我乐意支持您,由县政协牵头组建一个编委会,我跟教育局王献峰局长打个招呼,帮助您成立一个编辑部,大家一起干吧。最后要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出版一本书,以便对新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一些作用。”就这样自觉不自觉进入第二个工作阶段。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0月)
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 在明确编写这本通讯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组织。首先组建了编委会,由县政协主席樊栋梁出任编委会主任,县人大副主任王保敏、县政协副主席王金华、县政协教科文卫主任王海浩、县教体局局长王献峰任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其次组建本通讯录编辑部,由县政协原副主席拓文敬任顾问,我任主编,原教育局副局长吴慧芳任副主编,编辑和特邀编辑若干人。编辑部工作地点设在新安一高。
二、 明确任务,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根据我们编辑部已经掌握的线索,确定入录人物二百名左右,时间上确定在2020年9月底结束主动搜集人物的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一是坚持以相关学校为工作单元,每个学校都有一位现任校级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同时又互通有无,充分发挥老校长、老教师的骨干作用。为此,王海浩、陈宏伟还分别以县政协教科文卫会和县教体局名义召开专题协调会,部署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现有资料的作用,特别是县政协2016年10月编辑的《新安县在外人员通讯录》,虽然每个人物只有姓名、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电话等基本情况,但是为我们搜集入录人物提供了很大方便。三是对已经撤并的农村公社(乡镇)高中,我们在教育局王献峰局长支持下,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的优势,进村入户,摸排查询,有效地扩大了入录人员的数量。四是充分利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闲暇无事的有利时机,动员新安籍在外工作人员帮助查找相关人员,或以个人的名义通过信息往来的方式补充完善人物简介的内容。
三、 为了有序有效开展编写工作,我吸纳诸位编辑的建议撰写了人物简介编写规范要点,使新安籍大学教授们进一步明白写什么怎么写,避免重复劳动、浪费时间。我在编辑部诸同志支持下,撰写了通讯录的凡例和凡例说明(最后形成为凡例)促使编辑工作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四、 在编委会的指导协调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截止10月底,本通讯录收录到教授级人物245人,其中国内242人,境外3人。到12月经过校订实际收录人物为238人,其中国内235人,境外3人。
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是这本通讯录编辑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这是我在这段工作中的深切体会。我要向参加、参与这项工作的每一位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许多新安籍的教授级人物,怀抱故土情深的热情,对编辑这本通讯录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响应。我粗略统计,个人简介90%以上都是他们亲自撰写的。许多人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不辞翻箱倒柜之累,不仅推荐人物,而且反复修订自己的简介,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更令人感动的,是龚东风、裴炳南、陈向益等教授主动表示乐意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提高家乡学校教学质量奉献力量。游银伟等教授看到我编写的凡例(草稿)和凡例说明后(草稿)后,直爽地告诉我,只收录教授(副教授),入录人物的面太窄了,应兼顾科研、医疗、产业行业等领域职称相同的人员。还发来教授职称对照表供我学习参考。
上海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翟辉同志接到我请求帮助的微信以后,不仅推荐了新安籍在上海高校任职的教授,而且欣然接受邀请担任本通讯录的特邀编辑,并建议我将凡例(草稿)和凡例说明(草稿)合二为一;按照六个行政区域作为编排单位。编辑部诸位同志一致同意采纳了他的中肯的建议。我和王作统、林保健二位老校长经过五次仔细修订凡例说明稿,最终获得编辑部的一致通过。
最后,我又集中编辑部诸同志的意见,形成了本通讯录的框架结构和封面设计要点,这样整个编辑工作就顺风顺水的开展起来了。
编写这本通讯录的工作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工作,就是搜集、汇总、审核更多的人物和更完整准确的资料。编辑部诸同志按照分工与县一高、二高、三高、职高的主管领导、专职人员一起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增加入录人物数量,丰富其简介内容,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刘清印在2020年3月履行责任编辑职责以后,在汇总、审核、印发文稿等繁杂工作中辛勤工作,成绩突出;县教育局原副局长吴慧芳、县一高老校长高三良、县一高原副校长杨金钺、曾经先后主政过石井高中、仓头高中的老校长郭士卿、县职高孔献民教师等都自觉发挥自己的人脉优势为编写通讯录做出了显著贡献;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梁幸福利用自己的校友、朋友关系为编写通讯录做出了有益贡献;北冶镇中心学校、仓头镇中心学校、铁门镇中心学校的诸多教师都在其校长带领下,不畏炎热,不避艰苦,走村串户,对已经裁撤、合并的农村高中校友进行摸底排查,又筛选出二十位新安籍大学教授级人物,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想对读者介绍封底东垣书院一副对联的故事。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安知县张济世于察院行台旧址改建一个书院,因为新安曾称东垣,就将书院命名为东垣书院。这所书院历时一百四十余年,在清末停办。但是,它的一副对联历久弥新流传至今。这幅对联是:何处无才,在青要、玉斗、黄河诸奥宇之间,自多良秀;斯文未坠,至云浦、方山、豫石三先生而下,必有传人。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几个山名、人名:青要是指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青要山,史称黄帝密都;玉斗是指古县城以北金斗山(斗山);云浦是明代进士孟化鲤的号,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著名理学家,伊洛七贤之一,新安川上书院创始人,开新安私人办学之先河;方山是明代邱凤的号,祖居方山因以为号,官至南京龙骧卫经历,以为官清廉闻名于世,被称为“天下清廉第一人”;豫石是明代进士吕维祺的号,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著名理学家,创办芝泉书院。这幅对联的大意是说,新安是一个文风昌盛,瘠土成林的好地方;在孟云浦、邱方山、吕豫石三位名人之后必有更多新秀出现。这副对联质朴无华,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我期盼各位教授(包括未来的教授)以党恩、乡愁为纽带,奋力前行,为国家,为民族,为家乡作出新贡献。我主编这本通讯录的目的有四:其一,为诸位教授级人物之间的学术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其二,为入录人物与母校相互联系提供便利。其三,为他们曾经就学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后来者提供学习榜样;为他们方便的时候回家乡讲学、开展科普、探亲等活动时提供便利。其四,以这本通讯录为基础,为平台,经过后来者持续不断地努力,为创建我县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乡贤(教授)文化书写新华章。
我相信,凡是看到这本通讯录的每一位家乡人都会十分珍惜,都会翘首盼望这些昔日新安学子,今日国家俊才常回家看看,为这片曾经养育他们的故土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美好明天而贡献智慧。
我渴望新安有志者每隔几年能把这本通讯录增订一次,把“鲜克有终”变成“慎终如始”的持续行动,诚如是,新安之科技兴县有望矣。
由于编者能力、精力、时间的限制,许多资料的搜集尚欠完备,致使一些简介内容过于简略。本通讯录的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继续推荐人物、完善简介内容、纠正差错。
王天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