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2011-03-22 18:04:34)
标签:

转载文章

分类: 家教漫谈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张翠芹[南京师范大学]
      
      博主按: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其“活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总结了“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揭示了“活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历史价值,从而提炼出“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随着我县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对幼儿教育日渐重视,幼儿教育优先的观念,追求人生的高起点的理想,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城乡幼儿园发展很快。但是,许多幼儿教育的举办者和家长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做出许多事与愿违的错事,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比如,幼儿进入幼儿园就要直接读书认字,学算术,不这样做家长就不欢迎;宁要把小学的一套管理方法搬进幼儿园,形成种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种种“死教育”的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开始害怕学习,提前厌恶学习;许多私人幼儿园按小学的上课时间要求幼儿,严重伤害幼儿的身体健康;有的幼儿园为争取生源还打出什么“艺术幼儿园”、“外语特长幼儿园”等五花八门的牌子。要走出诸如此类的幼儿教育的误区,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对广大的家长和幼儿教育的举办者是有很好帮助的。
    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
让儿童在“做中学”。“活教育”主张解放儿童的身心,“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课程内容要相互关联。儿童的认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编排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方便孩子的记忆和理解。
富于弹性的课程。儿童生活环境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强求一致,要适应各地自然、社会等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强调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场所。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联系,注重“家园合作”。
探索、创造、想像、合作:孩子从奥尔夫音乐中收获到的
这是个“奇怪”的音乐课堂,老师不再端坐在钢琴凳上,孩子们跳舞、唱歌、表演他们自己作品,用他们充满活力的感官琢磨着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丝念头所带来的新奇的体验。这里每一个人都投身其中,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的见证人。
人本化:人类声带成熟期在7~9岁,6岁以前,唱不准是正常的。6岁前的孩子声带很嫩,非要他一板一眼地唱,有可能会把声带唱坏;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肌肉最灵活,听觉最灵敏,不让他动,不让他听,整天只让他唱,就等于压着他的长,拽着他的短。
即兴:传统教学比较多是老师教给孩子,而在奥尔夫音乐课堂,孩子们在互动,分小组去创造、去表演。
综合:奥尔夫音乐的特点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综合的艺术。
了解蒙台梭利,了解蒙氏教育精髓
“蒙班”在国内的幼儿园中渐渐多了起来。除了那套独特的玩教具,除了混龄编班,“蒙班”还有哪些特色?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年代,什么样的“蒙班”才真正地坚持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发现“童年的秘密”。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
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由于儿童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因此,成人只能帮助儿童发展,却不能代替儿童的发展。
强调“有准备的环境”。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学。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教师是“导师”。
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养。
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不设课程表。
混龄教学。
丰富的教材,即教具。
排除奖惩制度。
教学成果的显现。教学成果会以爆发的力量呈现出来,会在某一时期突然显现儿童内在心智的成长。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联念,第三是动作。他认为只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教好。
课程教材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
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即五指活动),(1)儿童健康(包括伙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2)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谈话和社会政治常识),(3)儿童科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和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4)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他主张课程应事先拟定,但可临时加以变更。课程编制的结构应以整个教学为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安排也应是整个的,互相联接的,并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之间互相连接发生关系,整个地进行教学。后来将这种课程编制结构称为“单元教学”。
他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