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
词:陈柱尊
曲:萧友梅①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黉宇②峨峨,多士跄跄③;几经变乱,终焉允臧④,永矢⑤勿懈,为吾校之光!江海之旁,城镇之乡,东西文化,往来相将;精勤敦笃⑥,舍短取长,镕冶一炉,为学术之光!江海之旁,城镇之乡,报国男儿,千古流芳;碧血⑦犹存,仇耻敢忘⑧?努力奋斗,为民族之光!
※该校创建于1924年,80多年来,学校师生弘扬“坚苦卓绝”的校训精神,高唱着以“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为校本精神的校歌,坚持以“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已成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著名学校。现在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校歌(词)选自《江海之旁》(作家出版社)。原件见于“和衷中学(吴淞中学曾用名)二九级毕业纪念刊(1940年)”,题为《前上海市立吴淞初级中学校歌》。歌词由国学大师陈柱尊创作,由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作曲。这首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两位大师共同为一所中学创作校歌非常少见。歌词从学业、学术、国家三个层面上表达了对学子的企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已成了吴淞中学的校本精神。歌词意蕴悠长,曲调雄浑豪放,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堪称完美。这是一首富有时代精神和不朽价值的校歌。
注:①陈柱尊(1890—1944),名柱,字柱尊,广西北流萝村人。曾留学日本,课余治诗文,工书法。他熟于周秦诸子,所著以关于子类书为多。出笔迅速,记忆力又强,曾数日成一专书出版。历任暨南大学、交通大学、无锡国学专修馆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参加南社外,又参加中华学艺社、新中国建设学会,主辑《学艺杂志》《国学杂志》《学术世界》等。他的诗集,名《待焚草》。著有《中国散文史》《老子与庄子》等学术专著。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澳门。
1901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附中,1906年又考入东京帝国大中专攻读教育学,并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钢琴。同年加入同盟会,掩护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1912年被孙中山从日本召回国,任总统府秘书,10月去德国莱比锡国立音乐学院专修音乐理论和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就读哲学,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9月回国,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等职。1927年11月27日,在蔡元培支持下,创立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校长。曾拒绝侵华日军、汪伪政权的威胁利诱,不与之合污。1940年病逝。②黉(hóng)宇:古时指学校校舍。《后汉书·儒林列传序》:“顺帝感翟酺(pú)之言,乃更修黉宇。”③多士跄跄(qiāng
qiāng):意谓众多的读书人在此走动。多士,旧时指士子众多。《诗·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跄跄,亦作“”,步趋有节貌,《法言·向明》:“凤鸟跄跄。”④终焉允臧:自始至终诚信善良。允,诚信,真诚;《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臧,善;《诗·邶风·雄雉》:“何用不臧。”⑤矢:发誓;《诗·卫风·考》:“永矢弗谖(不忘)”。⑥精勤敦笃:精,用功深到而专一;敦笃,深厚,《后汉书·朱穆传》:“常感时浅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⑦碧血:典见《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碧血”“丹心”并举,称颂为国死难之人。⑧仇耻敢忘:意谓家仇国耻怎么敢忘。敢,不敢、岂敢的省略。
注:该校歌歌词由上海市吴淞中学现任副校长王根宝同志提供并作注释。
原载王天纲编著《中国校歌歌词集》,文心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