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把梵高带给孩子

(2014-08-29 20:20:44)
标签:

育儿

       审美要从欣赏开始。对于小孩子,欣赏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从故事进入,因为孩子最爱听故事了,你要多讲大师的故事。

        为什么要讲大师的故事?因为大师的故事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动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动,就会对这位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想与他亲近,说起他就像说起自己的朋友一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与大师“约会”的愿望。

        让孩子学会欣赏美,也是从这方面入手。让孩子知道画家的故事,从而了解画的含义,那会让孩子更容易欣赏。

 

http://s15/mw690/0024Ycxcgy6LD2lTJQqfe&690

        比如凡•高,这个人最有意思,他的故事也最感人。如果你让孩子学会怎么看画,你会怎么讲呢?  我是这么干的:我给孩子讲,凡•高这个人,以前是当牧师的。他觉得应该救穷人,就忍饥挨饿,到许许多多穷人家里去布道。这样过了好长时间,他失望了,他觉得这样不能将那些人从苦难当中解救出来。于是他又想,最好是送一些实质的东西去帮助他们,就把自己的食物呀衣服呀送过去,送给人家吃的穿的,他自己挨饿挨冻。再后来,他觉得光送东西还不行,要拿出行动,去帮穷人干活。大家还以为他有神经病。 凡•高特别伤心,他想:我的作用在哪里呢?他本来是想帮助别人减轻痛苦的,但现在他自己也痛苦有 。为了减轻他心中的痛苦,他拿起笔和纸,开始画那些累弯了腰的矿工。画着画着,他就对画画上瘾了,见什么画什么。

      

http://s16/mw690/0024Ycxcgy6LD2jB9ef9f&690



        现在我们说说,怎么开始让孩子们进入到梵高的画中去。

        凡•高的大皮鞋、房间和大树
  有一天,凡•高发现在自己床底下还有一双又破又旧、变了形的大皮鞋,那是因为太破没有送出去的唯一的财产。这双鞋子上面带有明显的凡•高的气息——受苦受难,不能解决问题。他像是从这双皮鞋上面看见了自己,禁不住感慨万千。他被这双大皮鞋迷住了,使出全身的劲儿画了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http://s14/mw690/0024Ycxcgy6LD2rW7kFfd&690

 

       我拿出凡•高的画,说: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凡•高的大皮鞋! 当我把画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时候,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噢——,老师,这样破的皮鞋他还穿不穿呀?我说他画完之后可能还要穿的,因为凡高太贫穷了。

后来,我又拿起一幅画:你们看,这就是凡•高住的房子!

       他们说:噢——,老师,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师,凡•高怎么住的是我们幼儿园的小床呀?

       我说:你们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们要从他的画里面体会出另外一种东西。孩子问:什么东西呀老师?我说你们不要说话,慢慢看,细细体会,这幅画上面有没有一种安静美好的感觉呀?沉默了一会儿,孩子们说,他们已经从这幅画上找到了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只能提升到这样的层次,不能讲得太多。而且,对于那些画家的生平故事,老师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变”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龄的不同讲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编。这样,通过长久地、日积月累地熏染,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他们的欣赏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

       再后来,欣赏到凡•高的树、风景,还有他的向日葵。

 

http://s6/mw690/0024Ycxcgy6LD2nBNLn85&690

 

       我问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见树,那些树也在扭动,但是有没有像凡•高的树扭动的这样厉害?他们说没有这样厉害。我又问:为什么他画的树要这样扭动呢?他们说不知道。我说:那是因为凡•高在看这些树的时候,他的情感被激荡起来了。因为被激荡起来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弯弯扭扭的感觉。于是,他把树也画成了这个样子,像火焰一样。后来呀,另外一个大画家去看凡•高。他说:凡•高,看了你的画,我的肠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

       我说:今天,我们就按照凡•高画的样子,也来画了一幅大树扭动的风景怎么样?结果,孩子全都把树画得弯弯扭扭的,再也不是简笔画上的蘑菇了。

       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又来上课,纷纷向我报告:老师,我发现大树真像凡•高画的那样是扭动着的……

      http://s8/mw690/0024Ycxcgy6LD2kS1Mj47&690

 

      改造凡•高

       就这样,孩子们从模仿凡•高慢慢进入改造凡•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鉴赏能力一步步提高,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便被充分地肉体化了。可以说,凡•高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液里面去了。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欣赏,那些大师也走进了他们心灵。

       凡•高有一幅画,名叫“走进阿尔的村夫”,我们要求孩子将画上的那个人替换掉,变成自己或者妈妈。在这样的替换的过程中,他就会用心去感受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悠闲自在的美好的感觉,同时也学到了技术。画的远处,有一座被画得歪歪扭扭的教堂,给人的感觉非常奇特。在他把画中人换成他自己或者他妈妈的时候,必须把这幅画画出来,在画出来的过程中,他就会细心地感知,通过这样的感知,就会认识到它的美。

       如果不是画,只用眼睛看,很难看出凡•高画中的美来。你费了好长的时间,孩子们还会停留在表象上面,无法用艺术的眼光审视那些画。不管你怎样使劲,他们仍然认为安格尔的“贵夫人”就是比凡•高的脸上疙疙瘩瘩的“少女像”画得要好。

       这样,孩子就进入了。一旦进入了,就得利用比较的方式使他们认知画家与画家之间不同的风格,以及这种风格与他们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比方从凡•高进入,认识了凡•高,通过比较,也就能认识其他的画家。

       所以说,有时美是很多的,孩子不懂,但我们必须懂,然后让我们换另一种方式,把美带进孩子的生活中。像以上这样,我就把梵高带给孩子。

(文章摘自:李跃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