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12-06-07 16:19:09)
标签:
杂谈 |
甘州区长安乡上四闸小学
《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要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探知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综上所述,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更加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和学习成绩。
(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b、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主要内容:
1、寻找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1)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利用每天的自习或课前三分钟,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2)控制一定的训练量,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3)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加强训练,注意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
(二)、研究措施:
1、开展计算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计算教学的成功方法和经验。
2、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平常练习严格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5)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6)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7)注重对比训练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8)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9)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从而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可以采取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10)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
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就用掉了几麻袋的草稿纸。通过介绍数学家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培养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11)、家庭配合教育对策
选取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里进行口算训练和计算练习。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2-5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一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讨出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
(1)课题启动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课题,完成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分析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抽样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一线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你认为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访谈。借此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教师计算教学中共性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3年2月)课题的全面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理论研究和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在这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教师间进行跨段听课、评课,了解知识究竟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执教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在这一阶段还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找准问题关键所在,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3年3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3、体现学生计算能力成效的测试及其分析。
4、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