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孔子美学的继承者

(2020-05-17 16:45:36)
标签:

学生作文

杜甫——孔子美学的继承者

高二(6)班  铭扬

杜甫——孔子美学的继承者

     每个特殊的时代里总会诞生一些特殊的人。他们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在伟大的时代里用低回沉重的腔调吟奏着盛大的歌语。孔子和杜甫正是这样的圣人,而杜甫在他特殊的时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的精华之一——美学。

这里所指的“美学”,不仅仅指像“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外在的美,还更着重于思想方面的“真美”。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开创者,那么杜甫一定就是儒家美学的“标杆”。孔子的“美”如黑夜中的启明星一样在杜甫的人生轨迹中照耀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让杜甫一生都在寻找拯救黎民苍生的路。美,从来都不是做作地粉饰,相反,它是内心的雕磨,是内心真与善的如实表现。

    真善统一,是美学的基础。不做作,也不是利益的驱使。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雅朴实,文采与实质相结合,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杜甫心善,“善”在怜悯百姓,喜爱自然;杜甫求真,“真”在悲喜忧愤,真情流露。他有行人但云点行频的对黎民的同理心,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对自然的喜爱心,也有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个人真情。他的文风后期多以朴实为主,比如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的口语化表达,但这恰切地表达了杜甫无法表达的感激之情。杜甫之于孔子,更加丰富了和发展成为具体到苍生的真善美。

    兴观群怨,具体到文,是美学的又一载体。孔子与学生坐而论诗时曾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所谓 “兴” “观” “群” “怨”,“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的表达和审美作用,“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以及作者,“群”是指诗歌可以促人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的不满与批判。兴和怨侧重艺术情感的表露,观群则注重艺术的效果。如果说孔子循循善诱的话语中透露着他对“美”的认识,那么杜甫则是用诗家的语言,更饱满地表达了自己的美学观。作为诗圣,他客观真实描写从“忆昔开元全盛日”到安史之乱社会变化,他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他也真诚地表达“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与他的诗,做到了真正的“兴观群怨”。

不仅有“兴观群怨”的形式,更有忧国忧民的大爱,这才是美学的重要突破。无论是孔子还是杜甫,他们都爱民,同时也为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孔子被称为木铎,杜甫也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对人民疾苦,黎元流落的同情与愤懑不平。他们都认为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负有责任,并尝试用一生去坚守。杜甫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诗语表现出来。他用诗传递了爱国爱民的思想,把这种“美”用一种更具体更直观的方式传达到了千千万万代人的血脉中。

不论是真与善,观与群,还是爱与忧,其实都可以把它们汇集到一个点上,那便是“仁”——美学的核心。仁是什么,仁是仁慈是仁爱,是诚信是成人之美,是千千万万爱的化身。因为爱国爱民,因而有了忧国忧民,有了为国为民的出仕观;因为爱自然爱万物,因而有了歌颂自然的诗词语句;孔子“知其不可得而为之”,杜甫也如此,“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不论是羁旅长安,还是流落西南,杜甫不论穷通,始终兼济天下。如此一来,一个孔圣,一个诗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他们的一生去践行“仁”的美学。

杜甫选择了儒学,并在他的时代用诗的语言发展了其中的美学,给儒家美学涂抹上亮丽且不可缺少的色彩。

不知是孔子有幸有了杜甫这样的接班人,还是杜甫有幸有了孔子这样的引路人,总之,我们有幸有了他们,整个祖国整个民族有幸拥有了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