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注释、释文及鉴赏(一、二)
标签:
教育 |
《石壕吏》注释、释文及鉴赏(一、二)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之一:
注释: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逾:翻过。
3.一何:何等,多么。
4.致词:述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5.附书:捎信。
6.且偷生:苟活。长已矣:永远完了。
7.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8.老妪:老太婆。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
9.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0.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伕。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之二:
解题: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卷二。作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长安、洛阳两京虽已被唐军收复,但叛军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的部队仍占据以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为中心的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唐王朝调动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兵马围攻邺郡,而叛匪史思明派军来援,政府军在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形势岌岌可危。肃宗(李亨)大恐,急令征兵补充,动员和组织工作都做得很糟,一味不择手段的强征乱拉,使恐怖和悲怨的空气笼罩民间各处。杜甫在前一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兵荒马乱,怵目惊心,便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合称“三吏”),这和另外一组诗《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别”),都是反映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石壕吏指在石壕镇抓丁拉夫的差役。
注评:
暮投石壕村,暮:傍晚。名词用作副词,作“投”的时间状语。投:动词,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点明时间、地点。
有吏夜捉人。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丁的差役。事件。“夜捉人”显出形势的危急和气氛的恐怖。
老翁逾墙走,老翁:老头,老汉。这是“夜捉人”的目标。逾墙走:翻墙逃跑。逾:动词,越过,翻过。走:动词,跑。老翁闻风而逃,说明捉人已不是头一回,所以人们早有思想准备;连老头都要捉,又说明当时已无壮丁可抓。
老妇出门看(kn) 。老妇出门察看情况,掩护老汉,应付差役。写诗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间捉人,是事件的开端。
吏呼一何怒,呼:动词,吆喝,吼叫。一何:多么。怒:凶猛,粗暴。
妇啼一何苦!啼:哭。苦:悲哀,悲痛。吏呼而怒,妇啼而苦,对比鲜明。
概叙差役和老妇间盘问应答情景。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二男:两个儿子。新:刚刚,最近。三子中两个已战死,从侧面表现了战场上形势严重。
存者且偷生,存者:活着的人。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这存者既指战场上暂时幸存的一个儿子,也包括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的老妇自己和别人。
死者长已矣!长已矣。永远完结了。已:停止,完结。以上老妇诉说儿子被征调的悲惨情况,揭示了老妇人内心的深沉悲痛。
室中更无人,室中:家里。更:副词,再。无人:指没有男丁。
惟有乳下孙。惟:副词,只。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孙儿的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去:离开,指回到娘家或改嫁。从这句可知道她丈夫是战死二男之一。
夜久语声绝,
写老妇被抓后这一家的凄惨情景,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投:
“投”的本义是投掷、投入。如《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投:投入)又有仍掉、抛弃的意思,成语“投笔从戎”,“投”即扔掉的意思。又有投合、迎合的意思。如成语“投其所好”,“情投意合”都用此义。又有投奔、投靠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到……住宿,投宿”。本诗“暮投石壕村”用此义。还有接近的意思。如王安石《观明州图》:“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出水故依然。”(投:临近。)
苦:
“苦”本指苦菜。由于苦菜昧苦,引申为表示味道的苦,苦昧,与“甜”“甘”相对。又有劳苦、辛苦的意思。如《商君书.外内》“农之用力最苦”。引申为刻苦。又用来表示心理活动,苦恼,痛苦。本诗“妇啼一何苦”即“痛苦”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表示被动,即“被……所苦”。
男:
“男”是会意字,从田力,意思是男子在田间劳动。用于表示男性的、男人这类意义上,古今没有差别。古汉语中,“男”可用指儿子(像用“女”指女儿一样)。本诗“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男”字都是“儿子”的意思。另外,“男”又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后一等。
(五等爵是:公、侯、伯、子、男。)
书:
“书”的繁体写作“害”,从聿,者声,是个形声字。
“聿”的意思是把字写在竹简上,所以“书”的本义是写,动词。又作名词,指所写的文字。还指书籍,这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古代汉语中单说“书”是特指《尚书》,像单说“诗”特指《诗经》一样。)“书”在古汉语中常用来指“书信”,“家书”就是家信。本诗“一男附书至”,“书”即信。
偷:
“偷”的本义是马虎、得过且过、怠惰,古汉语中,“偷安”“偷巧”“偷幸”“偷食”“偷懦”这类的词,都有“马虎、苟且”的意思。“偷生”就是苟且活下去,也可说“偷活”。本诗“存者且偷生”即用此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的典籍里,“偷”没有当作“偷窃”讲的,两汉时也很少用。“偷”当“偷窃”讲是后起的用法。
家园网站成员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
(转载本文仅为深大附中学生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