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中国著名导演姜文所执导的《让子弹飞》激起众人热议。一部关于恶霸和土匪角力的故事如何能激起千尘浪?所谓黑色幽默,隐喻,草莽气息,英雄情结又是怎么一回事?这里,本人就浅薄的,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见解。
影片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即民国年间发生在鹅城的一段往事。花钱捐得县长的马邦德携妻走马上任。却遭麻匪张麻子一伙伏击,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邦德为保性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师爷。张麻子为财富所动,摇身一变化身县长。有道是天高皇帝远,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只手遮天,一个是土匪,一个是恶霸,鹅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风在所难免。
一. 经典好莱坞戏剧性叙事模式
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指电影的剧作者依据他对于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合理组织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当安排情节的轻重先后,使之符合生活的逻辑,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统一。电影的剧作结构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别---戏剧性结构,散文性结构和小说式结构。而戏剧性结构是比较常规和主流的电影剧作结构。
影片《让子弹飞》便严格遵守了好莱坞的电影叙事结构,采用线性的叙事模式,按照单一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情节。如下:
开端
劫车上任
初来毙匪
取鼓断案
剖腹明志
发展
鸿门宴
夫人被杀
麻匪绑绅
赎金救穷
老唐反常
美救英雄
正面交锋
张述身世
花姐当匪
出城剿匪
遭遇埋伏
师爷被炸
高潮和结局
散银收银
散枪收枪
以假乱真
反败为胜
《让子弹飞》以马邦德火车被劫,张麻子替任县长为开端,讲述了张麻子与黄四郎针锋相对的相识,然后发展到情节点1:小六剖腹明志(第30分钟)。在这一部分中,很清楚的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的姓名、身份、初步性格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营造出一种危险的氛围,告诉观众中心事件存在着危机,激起观众心中的悬念。第二个情节点开始于第34分钟,黄四郎请张麻子的鸿门宴,经过一系列的较量与对抗发展到情节点2:师爷被炸(第105分钟)。这是影片的中段,即发展部分,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冲突、重要事件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主人公土匪张麻子和恶霸黄四郎的对抗在这一大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接下来的高潮的展开奠定基础。而最后的23分钟就是矛盾发展的最高峰了,是该影片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让子弹飞》采用了善与恶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方式,使主人公张麻子的命运一波三折,有张有弛。在看到小六被黄四郎的狗腿子胡万逼的剖腹明志时,我们会对黄四郎这一伙人恨之入骨,而对张麻子产生深深地同情与怜悯。在看到“两帮麻匪”火并时,我们会为张麻子捏一把冷汗。直到最后,张麻子以假乱真,反败为胜时,我们才说,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的。这部影片,让我们对于主人公张麻子的命运一直保持着很深切的关注和期待,让我们有强烈的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复杂的故事性在紧紧抓住我们的心的同时又传达出影片的审美意图和艺术观念。
戏剧性的叙事模式,它要求按照因果关系,把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地、合乎逻辑地连结起来,使之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严谨的整体,《让子弹飞》环环相扣,情节冲突紧张而激越,人物性格鲜明而集中,故事在推波助澜的发展中塑造出睿智,果敢,意志坚定的充满草莽气息的平民英雄形象。这样的叙事模式,符合通俗化大众化艺术的特点,适合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的要求。
二.细节的设置
细节是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是人物在人与人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细节有独立性,可以不依靠情节而存在,它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是有益的。
好细节的首要特质是真实和生动,不仅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人物的基本心理逻辑,更要强化人物的某种性格与特质。《让子弹飞》19分钟半的时候,主人公张麻子开始他任县长的首次断案时,对武智冲说,你要是个文举人,他应该给你磕两百个头,可惜你只是个武举人。21分钟时,又对小六说,要当学生,读书,多听莫扎特。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主人公对知识的尊重,强化了主人的性格和特质。充满草莽气息的张麻子却对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敬意,更让观众觉得此匪过人。而黄四郎,这个站在善对立面的角色,其性格更是有其鲜明的特征。比如,影片90分钟时,黄四郎本可以揭穿张麻子的真实面目,却想自己可以“好好的耍耍这两只猴”,其自负显而易见。93分钟时,在县长的地盘,黄四郎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一百八十万两剿匪钱,这一小细节足以见其势力庞大。而黄四郎恶霸的特质实属影片中处处可见,在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好细节还要具有新鲜的特质。真实生动的细节,再加上新鲜的元素,更可以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子弹飞》里,我想举例的是“万民伞”这一细节。这是我首次在电影中看到万民伞这一意象工具。不得不说,这里的万民伞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所谓万民伞,是古时老百姓送给清官的伞,代表着民心和民意。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第102分钟,张麻子问,那是什么?假麻子回答说,万民伞,是那五个被我干掉的县长留下来的。“鹅城来过51任县长”,可真正留下的万民伞只有五个,而留下万民伞的五个县长都被黄四郎的假麻子给杀死了。可见其余的都真如黄四郎所言:是王八蛋、禽兽、畜生、寄生虫。影片108分钟、111分钟、115分钟,万民伞相继倒下,代表着民心一点点的流失,隐喻着百姓的“怒”一触即发,万民伞倒掉的细节,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虽然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百姓“怒”的程度,但是这个新鲜生动的细节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细节的另一个特质是巧妙,不仅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同时可以推进剧情的发展,起承上启下只用。《让子弹飞》在开篇10分钟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县长进城,首先注意到的人物便是敲鼓队带头人花姐,悠扬的音乐,再加上花姐表露无遗的崇拜和主人公若有似无的笑容,让人很容易就看的出张麻子对花姐动了心。这也为接下来尽管花姐发现县长的人是麻匪却免遭受苦以及威胁县长却毫无性命之忧提供事实依据。初见时,主人公嘴角勾起的一丝微笑与影片结尾处花姐要和老三一起离开时主人公所流露出的遗憾,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很多人说,花姐和老三的离开另有隐喻,但是我却觉得这样的设置使得基本没有感情戏的《让子弹飞》充满了人情味。
三.“惊艳”语言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当我听到这一句台词时,简直就要热泪盈眶了。《让子弹飞》里有太多经典的和值得我们去深究的语言。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影视与戏剧中是不可缺的。电影中的语言可称为对白,说话的对象可以使人物、观众、自己、或是镜头所代表的任何物体。对白的作用有很多种,比如揭示人物性格和表达思想感情、交代人物的关系和背景、承上启下进行剧情连接、叙述说明、揭示内容以推动剧情演进。
影片在10分钟半左右的地方,有这样两句台词,张麻子说:“来者不善啊”,师爷回了一句“你才是来者。”很简单的两句话,巧妙地道出了师爷心中之倾向以及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20分钟的地方,张麻子当众表态: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放眼整部影片,提到公平的地方只有这一小段,可是却让人热血沸腾!在语言上极大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有通感之效,同时揭示人物性格,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40分钟半的地方,师爷说:“Dollar到手,按照惯例,三七分。”张麻子立刻装糊涂,“你也太不仗义了吧!黄老爷为这事儿忙前忙后,你就分给人家三成,怎么也得对半分啊!”主人公明明知道师爷的意思是七成归黄四郎,却故意这样说,这样的台词设置,进一步激化了张麻子和黄四郎的矛盾,也更强化了主人公睿智和不畏强权的性格特征。
台词的反复使用使得影片巧妙生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剧情的演进。53分钟左右,师爷说:“啊啊-我说我当不了这个县长,你非花钱让我买这个官,现在官被人家抢走了,你也就这么死了!她是我老婆,我是县长,我就是马邦德!”而张麻子就依瓢画葫芦,抱着县长夫人在黄四郎面前演了一出好戏,“啊啊-我说我当不了这个县长,你非花钱让我买这个官,现在官倒是到手了,你到这么走了!她是我老婆,我是县长,我就是马邦德!”继而引出为夫人风光办葬和假麻子落马,真麻子现身的情节。这样的台词设置弥补了主人公张麻子心理情感上的不足,
在推进情节前进的同时,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情感更加丰富。
必须提及的还有79分钟左右的那一段酣畅淋漓的对白,大快人心的对白。
张麻子: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我让你翻译给我听。什么叫惊喜。
师爷: 不用翻译,就是惊喜嘛。
黄四郎:难道你听不懂什么叫惊喜?
张麻子:我就是想让你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师爷: 惊喜嘛
张麻子:翻译出来给我听,什么他妈的叫惊喜。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惊喜!
师爷: 什么他妈的是惊喜啊?
黄四郎:惊喜就是三天之后,我出一百八十万给你们出城剿匪,接上我的腿,明白了吗?!
师爷: 这就是惊喜呀
张麻子:翻译翻译。翻译翻译!
师爷: 惊喜就是三天后,给你一百八十万两银子出城剿匪,接上他的腿!
张麻子:大哥,这他妈的是惊喜啊,小弟我愿意等你三天。
这段对白,是整个影片发展部分的一个很大的情节点。戏剧冲突强烈而具有张力。鲜明的交代了人物的关系和强弱差别,强化主人公与黄四郎的矛盾。紧张的节奏使观者保持着高度的精神注意力,这一情节点的结束,又大块人心!可以说是继小六死后,张麻子与黄四郎对抗过程中,张麻子取得的一次绝对的胜利。这样的对白处理,使得张麻子占有绝对优势。即使在妻子死后也摇摆不定的师爷也被主人公的威力所慑服,真正坚定了与张麻子为伍的信念。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句台词对我是有多大的魅力!
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觉得你对我重要还是钱对我重要?我!张麻子摇摇头,黄四郎又说,不会是钱吧?张麻子说,你再想想,黄四郎很坚定的回答道,还是我重要。“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如果说在这部影片中找一句可以概括影片主题的台词,那必定是“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句了。简单却意义深远。不得不提的还有麻匪帮的哨声了。作为另一种意象上的台词,哨声的运用非常的巧妙和特殊。只有内部可以理解的语言可以保证他们传递的信息不会被别人识破,这就为他们与对手对抗时的脱险和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
《让子弹飞》的成功是必然的,平民英雄、草莽气息、浪漫主义、耐人寻味的暗示、…太多元素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讨论了。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感性的吧,马拉火车开始又离开,送别响起又响起,一个黄四郎死了,是不是有更多的黄四郎出现了?轮回,反复,那个被打在黄四郎铁门上的“?”在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文献:三种常见的电影剧本结构之比较 程善邦
《肖申克的救赎》之叙事结构
影视剧作细节论
《让子弹飞》百度百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