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索兴趣的实践研究》
(2018-07-14 14:10:27)
立项号 |
2017XKT-YJ079 |
课题名称 |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索兴趣的实践研究 |
|||
负责人 |
吕兵辉 |
所在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幼儿园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实践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当前科学活动中,如何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如何提升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兴趣,是值得我们深入考虑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一种科学性和目标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要使幼儿掌握探究方法,满足探究兴趣,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科学探究和活动设计都必须首先考虑幼儿的探究兴趣的问题。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探究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效的探究活动。提升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探究兴趣是当前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着重考虑和深入研究的。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1、研究背景 在幼儿园课程中,科学教育一直是我们幼儿教师较为专业且较难掌握的领域之一。在幼儿园课程中,科学教育一直是我们教师较为专门且困难的领域之一,学者呼吁科学必须从小做起。如何有效的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保持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探究兴趣,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幼儿的终身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的启蒙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那么,教师怎样正确组织和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呢?对此,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已知经验,积极探究适合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使其尽快提高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1)理论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字事物的有趣,亲近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本课题中,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还应从幼儿需求出发,选择贴近幼儿感兴趣的,在孩子原有经验基础上,帮助其更深层次的了解大自然、社会。 《3-6儿童发展指南》也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 《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在科学条件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孩子多感官参与,在多角度、多层面的具体实践劳作中,为幼儿开辟多通道学习的途径,提供多种智能组合运作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带领幼儿接触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探究兴趣。 3)引导幼儿尝试用图画或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培养其对科学活动行程初步的探究兴趣。 4)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 2、研究内容: 1)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指南》、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幼儿实际情况为儿童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比如“认识人体”,小班应选择幼儿最熟悉的内容-五官的用途;中班应安排幼儿较为熟悉的内容-手、脚、肢体、身体的组织技能等;大班就要安排幼儿不十分熟悉,但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内容-皮肤、人的生长过程等。 2)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 教师要根据探究活动内容为幼儿准备探索活动的材料,如在有趣的滚动的实验活动中,要让幼儿揭示物体的形状与滚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就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积木块,以及不同角度的斜坡,以供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3)制定探究活动的计划 计划中包括探究活动的目标、准备工作、探究活动步骤等。 4)有机整合多样记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以《纲要》指导为主,科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内在乐趣,亲近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本课题中,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还需从幼儿生活中出发,帮助其更深层次的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 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查分析与反思,不断地进行总结,调整,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按照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记录,比较分析。活动中针对幼儿与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怎么样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调整提升和完善。不断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方案实施过程,及时回顾、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及时讨论信息、拟订具体计划、行动、评价总结,解决幼儿在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本次课题的选择是立足于我园中班幼儿实际科学探索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仍将密切联系实践活动。观察——分析——尝试——反思将是研究活动的主要流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预备分三步来完成本次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7年6月—8月) 1、选题讨论、申报立项、调整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成立课题,拟定研究思路,收集研究相关的素材。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学习教育理论、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方案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5月) 2、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8年6月) 进行研究成果的资料整理、分析,收集不同科学探究活动的案例装订成册,撰写课题总结、论文,开展结题活动。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反思,《快乐池塘》、《瓶子吹气球 》、《瓶子吹气球》、《多变的影子》、《镜子里的秘密》、《种子的生长》、《种子的旅行》等多篇适合幼儿园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活动设计。 2、形成具有代表的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及影集,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收集有代表性的片段与画面记录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3、探索研究发布科学活动微课4—5节。有效增加了新的科学探究活动家园共育新模式。 4、形成《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索兴趣的实践研究》教学叙事、教学随笔《奇妙的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中4——5岁幼儿探索兴趣的实践研究》调查报告、教学论文《浅析中班幼儿科学的趣味性操作》、教学论文《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索兴趣的实践研究》、教学论文《浅析微课在幼儿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教学论文《浅析中班幼儿科学的趣味性操作》等多篇教学论文。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住“探究”、“兴趣”这两个热难点问题,以各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先后从区域活动“科学小实验”、公开活动“科学绘本图书漂流”、以及研讨积累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有效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研究后的思考 “科学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生活的方式”。所以,科学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几个实验给孩子,更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去应对考试,它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要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
|||||
参考文献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孩子最爱玩的180各益智科学游戏》、《玩转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