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顺序问题

(2012-03-16 08:51: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顺序问题

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儒家提倡“长幼有序”。题目中的人物顺序是以齿为序,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列,这里讲究的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但四弟子言志并未以齿为序。孔子问志的话音刚落,子路就第一个迫不及待地回答了,这自然和子路的性格有关,但以子路51岁的“高龄”,首先回答也无不妥。奇怪的是后边的三个弟子一个比一个谦逊,都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为什么孔子不按曾皙、冉有、公西华(年龄大小)的顺序来询问呢?难道这个时候就不讲“长幼有序”了吗?

《侍坐篇》中孔子之所以“哂”由“与”点,都与儒家的“为国以礼”相关,而“礼”自然也应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老师的孔子更应该在弟子面前以身作则才对啊,孔子怎么会忽略这个教育细节呢?

网上没查到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我试图按自己的理解对此做一解释。

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是孔子这么做的原因。

教育家孔子在《侍坐篇》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居则曰”说明他对学生的了解真正达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连平日发牢骚的话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既如此,四个弟子的性格当然尽在孔子的掌握之中。

子路打头炮,曾皙却不能紧随其后。在老师问志、其他三人言志的过程中,曾皙却在旁边鼓瑟。(此处当然能说明孔子与弟子之间不只是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但关系亲密就可以不讲“礼”了吗?在别人说话时认真倾听不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吗?这也应该是“礼”啊。曾皙可是《侍坐篇》中孔子激赏的对象啊。此处存疑。)以孔子对曾皙的了解,应该基本知道曾皙的“志”一出口,就是这次言志的终结者了,其他弟子就不好再开口了吧?有点自惭形秽了吧?为了让弟子们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充分表明自己的志向,“亦各言其志也”,孔子就只好让曾皙压轴了。

这样解释其实还很牵强,老问题没完全解决,又带起了一个新问题。

只好继续思考了。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已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也。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