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王如在庭上时常表现得很激动。腾讯报记者 郝笑天/摄
昨天,季羡林故居被盗案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审,庭审进行了一天。季老秘书的干女儿王如与男管家方咸如被控破窗盗走季老书籍、铜像等物品,价值300余万元。但是,两人当庭否认罪名,两人律师做无罪辩护。王如当庭喊冤说,“我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完成季老遗愿。”
作为季羡林先生的独子,季承并未出现在昨日的庭审现场,而是委托了朋友前去旁听。庭审后,季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注】以上内容引自腾讯晨报,谢谢!
被告王如回答法官问题时表情丰富,时而露出笑容,时而张大嘴巴,时而手指公诉人。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被告人王如昂首阔步走进法庭。她当天情绪激动,坚持拒穿号服。她说,案件“这关乎我的清白,关乎我的尊严。”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季老的一生是学术的一生,并且被学术界尊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季老前辈一辈子著作等身,被冠以如此的称号也是理所应当。先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为可观的贡献,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者、散文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
据悉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2006年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感动中国颁奖辞评价先生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值得人们尊敬、学习的老前辈世终后,却不能得到应有的清静实在是令人痛心。老人家在世之时为国家为人民操劳不已,凡有所问必会有所答,丝毫没有什么学者的架子;先生教书育人,宣扬文化,数十年光阴从来不曾有所懈怠,著作十分丰富,让人景仰不已;先生在世之时事务俱已繁忙不已,即已离世,应该有个十分圆满的归属。对于老先生来说,先生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文化人,一个十分称职的文化人,最为重要的大概是那些陪伴他成长的书籍了;这些书籍每一本都是先生花了大心血搜集而来的,视“书”如命是每一个搞文化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先生更是如此;先生即使是卧病在床之时,也不曾懈怠对于书籍的爱惜,假如他现在还在的话必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事实却是所有珍贵书籍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据此我发现世上之人俱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无事可做的时候便会去折腾一些不会反抗的人;就拿这件事情来讲,季老先生的贴身书籍放在他的故居本属于应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每当参观他故居的时候,就可以深深的感触到他生前的气息,可以近距离的再次和季老心与心的交谈;然而被这些人挪动了之后,这种氛围一扫而光,仿佛是绝好的风景被人搅和的污浊不堪,更像是一棵十分茂盛荫绿的参天大树被拦腰砍断。
不会反抗的人受到了侵犯之后多是饮泣吞声默默不语,这不是他们的懦弱,这也不代表他们的渺小,而恰恰体现了他们的伟大。所谓: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不反抗是最好的反抗,正如水的品质,水乃天下之至柔之物,却不会惧怕天下任何至钢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解决纷争的榜样。
我数度曾想研究出来一种工具,此工具不惧怕任何的攻击,即便是炸弹,原子弹,核武器等,若是如此天下将不再会有军事伤亡,也会让生灵不再涂炭,让和平永固。然而这也只是在设想罢了,世上即便是有这种物件,估计奈何不了季老前辈的故居遭到侵犯,破碎不堪。
世人好财,以为凡是名人所有之物皆有大价钱,像赵本山先生所带过的一顶帽子,原本并不值钱,却被一个河北汉子视为宝贝,且以此为荣;然而于赵先生来说也只不过是一顶帽子而已,顶多也就是几块钱,并不值得炫耀,不过是艺术所需,拿来造型而已,想必这位汉子也是这么想的吧,可是连说话都在模仿赵本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现在的模仿秀已经炒的热火朝天了,男不男女不女的怪叫遍地可以听得到那么一两声;就像是现在的嫁接技术,把苹果树嫁接到桃树上,再把李子树嫁接到桃树上,声言说五彩缤纷,赏心悦目,若是天下被此风气覆盖,估计我们说到桃树都不知道桃树长得十个什么样子的了;这更像是季先生的管家和秘书砸窗越室将数以百万记得书籍挪到别处,此可谓之嫁接,估计他们也是这般想的吧,若非如此怎会连偷窃都这么光明正大的;光明正大的事情倒是有,可是偷窃还能这么直言不讳倒是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