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树和喜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7-04-10 11:42:08)

《树和喜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第二小学   潘冬梅

教学目标

1、会写“快乐”2个生字,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树和喜鹊由孤单变快乐的原因。

3、体会朋友和邻居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快乐”2个生字。

2、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和邻居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

从前 喜鹊 孤单 叽叽喳喳

后来 邻居 快乐 安安静静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用上上面的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是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生字词的学习效果,夯实基础。在分类积累词汇的同时也指向文章核心。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涵

(一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是孤单,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树和喜鹊的孤单。 

4.出示句子: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说说从这个“也”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二学习3456自然段

1读课文3——6自然段,后来树和喜鹊又有了什么变化?(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2.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3.出示句子: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1)指导学生理解“邻居”。

说说你的邻居是谁,你和邻居的关系怎样。(出示:远亲不如近邻。)

(2)他们和邻居怎么相处呢?他们一起做什么?

(喜鹊:每天天一亮……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3)想象:树会和邻居做什么呢?(一起交谈,讲故事,聊天……)

师:(有感情地读)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谁来想一下,当树和喜鹊有了邻居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A师:阅读的时候,脑子要比文字走得远。你怎么想都可以,想好后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B师:现在,树和喜鹊的心情怎样了?他们会说什么?

C师追问:为什么?

1:因为我有好朋友一起玩。

2:他们会对邻居们说:“谢谢你们,我们现在再也不孤单啦!”

D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可以不孤单吗?

4师:是呀!有了朋友就会快乐,有了爱就会幸福。只要我们和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那么我们就不孤单啦!我们一起来把课文三至五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这份快乐吧!(生有感情朗读。)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三学习6自然段

1.出示句子: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为什么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1)小结:“因为____________,他们再也不______________,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2请学生读句子,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也……”说话吗?

3、指导朗读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里,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在无声中告诉学生“抓住关键句阅读”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观察生字,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乐2个字,并读一读。学生观察。

  2、仔细观察每个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和笔顺,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自由发言。

  3、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特别注意提醒学生的书写习惯。

  5、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回顾知识,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树和喜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树和喜鹊只有自己的时候是孤单的,但是有了很多很多的树和很多很多的喜鹊之后,它们是快乐的,所以朋友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都要交好多好多好朋友。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长帮助下搜集和“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相关的文章,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小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孤单  没有朋友

           树和喜鹊                          有朋友才快乐

                         快乐   有了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