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718ca192gx6Dt7Ly9fp9f&690
“突然,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味道,就是马德莱娜小蛋糕的味道,那是在贡布雷时,在礼拜天上午,我到莱奥妮姑妈的房间里去请安时,她就把蛋糕浸泡在茶水或椴花茶里给我吃...它们的形状——包括扇贝状小蛋糕的形状,它丰腴,性感,但褶皱却显得严肃,虔诚...”——这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对法国风味甜点:马德莱娜(也译玛德琳)蛋糕所引起的童年回忆的生动叙述,并由这款小甜点触动味蕾而展开了鸿篇巨制,欲重建那业已倾覆的记忆的宏伟大厦。
贝壳蛋糕(madeleines)又名(Madeleine
commercy)。说是在法国的可梅尔西城(commercy)里,一种家庭风味十足的小点心。据传:1730年时美食家波兰王雷古成斯基,当他流亡在梅尔西城时,有一天,他带的私人主厨竟然出餐到甜点时,溜掉不见了,这时有个女仆役临时烤了她的拿手小点心送出去应急,没想到竟然很得雷古成斯基的欢心,于是就将女仆役的名字madeleines用在小点心的名字上,而玛德琳娜(madeleines)也就是贝壳蛋糕的本名——百度。玛德琳蛋糕究竟发源于何时语焉不详,但如果从1730年被波兰王雷古成斯基发现并命名到后来经法国大文豪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推波助澜而登上世界甜点殿堂至今,约莫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稻米为主食八十年代的南方,早餐基本就是清粥小菜,偶尔辅以馒头包子豆浆油条。九几年当街角飘来面包的醇馥香味时,闻闻都觉得奢侈,那家作坊新鲜出炉的五角面包就已经是儿时概念里甜点的全部了。后来住校,同学几个曾郑重其事地坐在学校附近新开的一家面包店里品尝面包,好像还要了几杯喝的东西——那于我们应该是最早的下午茶雏形了。对甜点了解多一些则是近几年接触烘焙之后,而书籍的传播则要早要广得多,法国的福楼拜,巴尔扎克,雨果,加缪等早就如雷贯耳,但马塞尔.普鲁斯特还是后来才有所听闻的。所以是先仰止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是闻得著名甜点玛德琳蛋糕的大名在前已印象模糊了,但事实一定是玛德琳蛋糕借《追忆似水年华》上位,而成就普鲁斯特大作的绝不仅仅只是玛德琳蛋糕。于是不久前捧起了这一套三的大部头:《追忆似水年华》,迄今刚刚读完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也在这期间烤制了传说中纹理清晰,且要“小腹隆起”才算标配的贝壳蛋糕。
这部二十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意识流小说,自传体小说:犹如《在斯万家这边》和《在盖尔芒特那边》两边拔地而起构架的广袤穹顶之下,错综繁复的人物纠葛及宏大叙事,其间穿插了大量关于文学,音乐,绘画作品的赏析及其引申,共同构成了这幅穿越时空的浮世绘;也教会我们如何运用有效回忆重建过去,以抚慰自我于永恒时间中微不足道的惶惑,那就是无意识回忆:偶然为某种气味或滋味所唤起,魔幻般回到从前的场景。小说中叙述者就是被贝壳蛋糕和一杯椴花茶带入了当年他曾在贡布雷所感受到的全部情绪,动人而美妙,似乎征服了永恒,在时间之外找了一种绝对存在。
“然而,当人亡物丧,过去的一切荡然无存之时,只有气味和滋味长存,它们如同灵魂,虽然比较脆弱,却更有活力,更加虚幻,更能持久,更为忠实,它们在回忆,等待,期望,在其它一切事物的废墟上,在它们几乎不可触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挠地负载着记忆的宏伟大厦。”——这段被无数人援引过的精辟小节,我也曾在自己所写的退乡记中由此而引发了对于儿时及故乡风物的回味与眷念。在某种客观与主观,现实与虚幻交替的真实体验中,似乎囫囵理解了对意识流小说家颇有影响的哲学家柏格森关于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理论,甚至觉得生活本身就像一部意识流手法的小说:在意识深处,在过去现在及未来情景交织穿插的某些片刻,当你觉得有着开放宽裕并掌控有度的心理时间的时候,又会一下子切换到局促而有限的空间时间里,正所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就像普鲁斯特《在斯万家那边》末尾所发出的喟叹那样:“而房屋,公路,大街,唉!都转瞬即逝,如同年月。”
http://s10/mw690/0024VmoOgy6EeG7K5g539&690
玛德琳蛋糕的方子网上很多,这是古早味的~蜂蜜玛德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