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的语言2014年6月17日

(2014-06-17 00:37:32)
标签:

股票

大盘多头开始反攻,周三收盘如高于2130那么波段上攻的极限位2497,从1974的一分钟图的局部计算可以看出2206是一分钟图极限,这个级别过了才有望进入更大的行情(2731-2966虽然这个结果与2786的箱体中枢产生共振,),但因1849的作用远大于1971,故此1849相对应的2497就非常重要,至少在这一带要先有有较长时间的反复争夺,至于2800一带应是以后的事情。月线CR的MA4将在阴历年底达到要求的可能性大增,故此明年至2018年4月应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时期,大家可保留此贴过几年回头再看并予以验证。4月份本帖提醒5月中下旬见局部底已经验证,故此应把4月帖子找到并按4月的提醒布局。希望大家福慧一起增长,应以利益众生为目的。表面上股市给许多人带来烦恼,殊不知根源在我们本身的我执,我执一天存在大家便不离痛苦。不论外在的股市环境是怎样的残酷,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是应拥有慈心、悲心和内在宁静潜能的。我们应该尝试去认清和体验这总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潜能。生起菩提心乃是慈悲的核心、生命的核心,以及佛教修道的核心。而菩提心即是为了能够让其他人从痛快中解脱,而想要获致证悟的利他愿望。上师开示:当痛苦无法避免的时候,这么做是明智的:把痛苦当做一辆转化的车乘,让我们敞开心胸,怀着慈悲对待那些和我们一样受苦,甚至比我们更苦的人。修持悲心是让我们处理痛苦最强而有力的方式之一。藉由悲心,我们掌控自己的痛苦,并且如此思维:“除了我之外,其他人也受到类似艰难困苦的折磨,有时候远比我们所受的痛苦更甚。我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够远离痛苦。”这么做之后,我们不再感到自己的痛苦是一种沉重的堕落。我们心中充满了无我,不再问这个尖酸的问题:“为什么是我?”有人也许会问:当我们极力避免自己的痛苦时,我们为什么应该承担他人的痛苦?我们这么做,不是毫无意义的增加自己的负担吗?按佛教教法说,我们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当我们只顾自己的时候,我们是脆弱的,容易受到迷惑、软弱和焦虑的折磨。但是当我们对其他人的痛苦生起强烈的同情感时,我们的软弱就被勇气取代,抑郁被爱取代,狭窄封闭则被取代为对周遭所有人的坦诚开放。我们的慈悲愈来愈增长,使我们欣然去舒缓他人的痛苦,同时不再那么看重自己的痛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先对一切众生生起强烈温暖和慈悲的感受。这种感受随时都能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生起。此外,这种态度大幅增加我们为了他人福祉而努力的热忱与意愿。我们也将能够超越个人的痛苦,达到个人的痛苦是微小而察觉不到的境界。 无私的爱是人性的最高展现;这个人性并非受到自我的摧残,障蔽和扭曲。无私的爱开启一扇内在的门,使妄自尊大和恐惧失去效用。它让我们欢喜的布施,感恩和领受。自私的爱经常伴之而来的副产品,它的相反面,也就是仇恨,这是最具毁灭性的心态。一旦仇恨占了上风,我们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也无法思及慈悲。我们盲目的跟从具毁灭性的串习。仇恨总是始于一个简单的念头。正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要运用这些教法所解释的技巧来驱除负面情绪。简而言之,思量他人犯罪的负面结果,应该增长我们对一切众生的无量慈心与无量悲心,而不是增长对少数人的仇恨。其他人对我们及我们所爱的人表现出慈善或侵犯的态度,通常会左右我们的慈悲。这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生起悲心。然而,佛教的悲心是奠基在这样的希望之上:全心全意希望一切有情众生无一例外的离于痛苦及痛苦之因,尤其是离于仇恨。受到利他慈心的驱使,人们可以进一步希望一切众生,包括罪犯在内,离于痛苦及痛苦之因,例如仇恨和贪婪。 由于利他慈心是直接对治仇恨的解药,因此我们愈发展慈心,想要伤害其他众生的欲望将愈来愈衰减,最后消失无踪。这不只是压制仇恨,而是要把心转向与仇恨完全相反的事物,即慈与悲。遵循佛教的修行法门,你首先认清自己想要获得快乐的渴望,接着把这种渴望推及于你所爱的人,最后扩展到所有的人、朋友、陌生人和敌人。渐渐的,利他心和慈善将充满你的心,直到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用这种方式来修学利他的念头,能够使你远离积习已久的嗔恨。这也将使你生起利益他人的真诚意愿。 根据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指出,利他与慈悲,也就是关心他人安乐的直接行为,显然如同喜悦与热忱一般,是正面积极的情绪之一。这证实了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在一群人之中,最具利他心的成员,也是对人生最感到心满意足的人。以长期禅修者为对象的研究也指出,利他的慈心与悲心是可以透过多年密集训练而获得的技巧。藉由让我们的心习惯于利他慈心,我们可以逐渐地消除仇恨,因为慈心与仇恨这两种心态可以互生,却无法同时存在。因此,我们愈发展慈心,仇恨在我们心理范围内的生存空间将愈来愈少。所以,这么做是重要的:先学习对治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解药,再去发展培养这些对治解药。这些是心灵的对治解药,如同抗生素是治疗身体的药物。
    佛法的解释:如果一个某个行为是以制造痛苦为意图,那么这个行为本质上是不善的,如果是为了他人带来真正的安乐,那么这个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善的。正是动机发心、利他或心怀恶意替行为染上“善”与“不善”的颜色,如同放置在布上的水晶,反映出布匹的颜色。佛教伦理不只是行为的方式,也是生活的方式。具有慈悲与智慧的人,因为他或她明智而心地善良,其行为将自然而然地合乎伦理道德。因此,伦理道德和施行运用规范与原则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充满慈悲的本性有关。为了利益他人而行动的自发意愿,乃是慈悲的一个面向。接着,利他的行为将自然而然的从这种态度中产生。因此,我们必须一再检视我们的动机发心。如同法王……所说的:“我们心胸宽大还是心胸狭窄?我们考量全局还是考量片面?我们目光短浅还是远大?……我们的动机发心充满真正的慈悲?我们的慈悲只限于家人、朋友和那些亲密的人?……我们需要去思考、思考、思考。”看懂今天帖子的人一定会美满如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