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26/切莫深青只浅黄

(2023-03-09 21:58:42)
标签:

随笔

726/切莫深青只浅黄

                                 “切莫深青只浅黄”

                                           文/鱼满仓

     春天,真的又回来了。
     散步,似乎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常态。到江滩去,自然成了我每天最好的选择。
     这几天的江滩,是一天一个样的变化着。之前的梅花开过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杏花,李花,桃花,玉兰花。眼看着杏花,李花,桃花,玉兰花争奇斗艳的不可开交的时刻,那里的一行行,一棵棵垂柳枝头也开始迈开了回春的步伐。她们正一天天地由深青渐渐地便成浅绿和嫩绿;然后,嫩绿的枝头也慢慢开始长出了一颗颗小小的花蕾和叶芽包。
     于是,我到江滩去的时间就更多了,腿也更勤了。我天天跑到江滩热切地关注着她们,期盼着她们能够尽快尽早的吐出嫩黄的花蕊与嫩嫩的叶片来。
     一天,两天还三天,她们一直默默无语;四天,五天或六天,她们依然不懂我的心;八天和十天之后,她们终于彻底摒弃了枝头上那抹最后的一点深绿而绽放出了她们的娇黄的花蕊与新叶。她们终将成为了目前江滩最养眼的一抹靓色;也给我带来了期许已久的一种清新与满足
     “切莫深绿只浅黄”。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新柳》诗作中的一句精妙的句子。他不仅显出了诗人对春柳的喜爱,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春柳枝头上那抹珍贵浅黄的由衷赞叹与不舍。当年,先生对着春柳浅黄的枝头说道:新柳啊,新柳,你就这么一直保持着浅黄而不要轻易变成了深绿。浅黄,这种嫩嫩的颜色会显得更加的娇艳和美好。这句诗词,也表现出了诗人借景生情所对光阴似箭的一种惋惜与美好的留念之情。只是这光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不辜负它就可以了。

     当年,我们家住在小镇的时候,父亲在门前左边空着的场地上栽下了一根长长的,带有树杈的杨树桩来用于支架竹竿晾晒衣物。结果,这根用来晾晒衣物的杨树桩却奇迹般地成活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树桩居然变成了一棵大树,美丽的树冠如一把撑开的巨大雨伞遮挡住了我们家大门口的整个场地。更让人称奇的是,这根杨树桩长年累月被用来晾晒衣物而朝门前空场地歪斜了许多,以致她后来长成了一个歪写着的7字树型。因此,歪脖子柳便成为了我们一家人及街坊邻居对她的一种习惯称呼。
     我特别喜欢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棵歪脖子柳硕大的树冠像一把巨大的雨伞一样罩住了我们家门前的整个场地。也喜欢那些新吐出来的嫩黄树叶与花蕊,她们像一串串彩带一样从上而下垂吊的那种美丽的感觉。她们在风儿的轻轻吹拂下摇来摆去的婀娜舞姿,也会每天吸引从我家门前路过的所有人的目光。
     当然,歪脖子柳如伞的树下,也变成了小朋友光顾和玩耍最多的地方。
     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会儿,我的母亲还健在。虽然她是一个被早早送进大户人家的童养媳,可她的伶俐与聪慧让她在给自己幼小的未来丈夫陪读的过程中,却把未来丈夫的所有书本知识及先生所讲的各种知识与道理都吃进了自己的肚子里。最后使她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女秀才。因此,我的母亲有着极强的古文和文学功底。她也十分注重对我们的培养与知识的灌输。我们家大门口的这棵歪脖子柳树下,便是她对我们进行知识灌输的最好的课堂,我们家的几个孩子及邻居的孩子都会坐在歪脖子柳下听我母亲的谆谆教导和读书认字。她教我们家几个孩子读书认字也是很有一套教学方法的。如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等等手段。学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这首《新柳》,就是她利用了我家门前那棵吐絮的新柳而教给我们的。
     当年,我还不曾上小学。也不是一个能够坐的住的小朋友。但是,我的记忆力却很好。于是,我母亲就鼓励我,如果能够背下这首诗,就可以爬到树上去玩;如果我能讲出《新柳》的意识,就奖给我一颗糖吃。我就是在母亲这种教育和鼓励下,不仅背熟了很多首诗词,而且也懂得了许多首诗词的意识。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之所以我还能熟练的背出这首诗,也喜欢新柳都得益于我母亲当年的启蒙教育的结果。
     因此,当我发现江滩栽种了许多垂柳的时候,从立春开始,我就一天天地盼望着那些迎着江风不断摇来摆去的垂柳枝头能够早日发出自己的嫩黄的新芽来。这不仅是我对母亲及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是我从小就被母亲将新柳栽种进了我幼小心田里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