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三嗲”酥了谁?
文/鱼满仓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子里依然还在不断地问自己。这“暖春三嗲”到底酥了谁呢?
酥,即陶醉,满足,得意,幸福和轻松愉快。
经过不断地反复拷问自己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过来——首先,她酥了风,酥了雨,酥了这满眼的春色··· ···
最近在b榻上反复阅读了听雪女子的新博文“暖春三嗲”。听雪女子风趣,俏皮和幽默的语言及功底扎实的文笔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意外和惊喜。当这篇“暖春三嗲”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它给人总是感觉到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觉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特别是对文中一个“嗲”字一嗲到底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因为“嗲”字的独辟蹊径和创新格式,极大地为我们刷新和开启了对春天的重新感受和认知的又一扇新窗口。
——哦!原来这美丽的春天是嗲出来的。
春天可不是“嗲”的吗?可不是“嗲”的如一位娇羞“嗲女子”吗?
“立了春,按理就算是春天,春姑娘就该披挂上阵,走马上任。实则不然。“嗲女子”羞于出门,扭扭捏捏,躲躲藏藏,像一个新娘子,始终不愿掀掉头上的红盖头,听任冬继续撒泼打滚。”
实则,““嗲女子”害羞不愿见人不假,但,她可没有老老实实的在新房里待着。”
哦,“嗲女子”并非等闲之辈。而是“嗲女子”转入了地下组织活动。她正在积极努力的准备,她将以蓄势待发的姿态等待着春之集结号的吹响而一举爆发。
“堤岸的冻土,已然化解,湿湿的,黑黑的,一踩一脚泥——这里藏着春。别看草坪的颜色还枯黄,坐上去,却不再冰凉,肉肉的,软软的,透着几分温暖。扒拉扒拉看,土壤已经松软,越往深挖越惊讶,草根白白的、嫩嫩的,冒着腾腾的热气……”空灵的心思和生动的描写便是听雪女子一贯的写作风格。
由此,也不难看出,毎每见到听雪女子书写到土地之时,都能从她满含激情的笔尖上感受到她那种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也不难看出她在这块温暖的土地面前那股子嗲嗲的浓情和娇嗔神情,他把那种女儿对母亲的深厚情感挥洒的得心应手和淋漓精致,更是得意非常。我们的大地有了这样娇嗔和嗲嗲的多情女儿的讴歌和助威呐喊,她还能不美丽和富饶吗?别说她在另一篇博文“中国不缺杏花村”中,对自己故乡徐州那三十里杏花林的讴歌赞美与骄傲,就是她故乡徐州再拓展三百里,三千里杏花林也是指日可待啊!
听雪女子不仅是一个文学思想十分饱满和活跃的才女子,也是一个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多情才女子。从她诸多的文字中,并不难捕捉到她思想活跃和跳动的脉搏。因此,博学,敏锐和酣畅,活泼,炽热,质朴是她文字的一贯标配。这是否得益于她“听雪女子”之雅号中“听雪”二字的敏感听力及精准捕捉功能有关咱不得而知,但她文字的风趣,幽默,酣畅和耐读便奠定了她一直受到博园博友们的喜爱与青睐这是不争的事实。
“暖春三嗲”便很好的秉承了听雪女子一贯的文字风彩而让咱又多了一颗可以进行反复咀嚼的话梅糖丸。
“嗲”,多用于形容娇矜女子的神情与状态。听雪女子用这个“嗲”来书写春天,赞美春天可是头一份。这一观点可能与咱才疏学浅,读书不多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吧。从咱读过的许多赞美春天的文字里,还真的没有见到和发现过用“嗲”字来咏春赞春的。且听雪女子怎么说。“关于春天的题材,被古人,今人写尽了,多的像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
那么,本女子咱就得来一个大胆的独辟蹊径的创新尝试又如何?
文章的精彩就贵在创新。
听雪女子便很好的运用到了这一点。结果,她的创新尝试是成功的,并且获得了广大博友的一直认可与点赞。应该说听雪女子在文章的创作和创新上不断求新求变中得出听雪女子的“艺高胆大”。也唯有“艺高胆大”的人才敢尝试第一口螃蟹的胆识与魄力。自然,也只有听雪女子才有这种才情才气敢想敢干,也只有听雪女子用这个“嗲”字咏春才会显得自然和不突兀。
“这“嗲女子”好谝。”
“春丫头的谝,不是一般的谝,那是谝出了新高度”。
是啊!也正是有了“嗲女子”善嗲会谝,才让春风春雨和春天都有了中招的机会而陷入到了一种麻酥酥的状态之中。因此,春风春雨和春天便卸去了往日一贯的那股子料峭和骄纵的锋芒得以变得温暖和多情了——“杏花姑娘来了,桃花姑娘来了,白玉兰,樱花,海棠花,油菜花···
···”她们一起向我们嗲嗲地走来了。
“嗲女子”嗲醒了土地和百花盛开之后,接着她又嗲来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的美丽壮景就这么被“嗲女子”一嗲二嗲连三嗲的呈现在了广袤的原野之上。也呈现在了我们大家的眼前。
这个“嗲女子”是不是嗲的够爽,够娇,够艳和够绝的呢?她不仅嗲的够爽,够娇,够艳,够绝,而且,她还嗲出了新高度,新姿态——为秋天的丰收在望注入了无限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嗲女子”对这块温暖又多情的土地做出了如此之伟大的功劳与奉献,又怎么能抑制的住人们内心的激动和兴喜呢?又怎能让人们不感激和爱戴这有着嗲嗲气韵的“嗲女子”呢?
——哦!激动和兴喜的人们除了喜欢这嗲嗲的“嗲女子”之外,他(她)们也全都被“嗲女子”嗲来的这满眼春色美景陶醉的麻酥酥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