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为什么我们的假期作业要到最后一周才写?期中考试的错题现在还没有整理?新产品的推广方案推到现在也还只是停留在思考阶段?
And你和我一样学习过如何克服拖延症吗?
如果你是一个爱学习且对自己有着较高要求的人。那你应该看过至少一本治疗拖延症的书籍以及若干篇文章了。
那么现在拖延症治好了吗?
看了那么多拖延症的书依然没有拜托拖延症,我猜很多人连买来的拖延症书籍都放在那里拖着没有看吧。
我身边也有一些真正有上进心的人,在看书之后,开始了深刻的检讨自己。也开始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
但大部分还是是没坚持多久又回到了老样子,因为比起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拖延实在是太爽了。
其实我想说,这些花哨的方法治标不治本,由外而内的方法,根本治疗不好拖延症。
比如有的书上教我们给自己列一个任务清单。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上面打一个叉叉。如果今天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了,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这么做的理由看上去很合乎逻辑——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具象化,然后我们可以更清楚我们做了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
但真正的情况是,两周之后,我们连任务清单都懒得去列了。因为光是列清单就已经后烦人了。
还有方法让我们想象自己按计划做好了每一个环节的“想象疗法”。比如我们要去为几天后的演讲写一份演讲稿。然后我们开始想象:写作底稿、到达会场、接近讲台、吃点午餐,然后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最后迎接热烈的掌声,给人们带来一次精彩的演讲。如此帮助我们克服拖延,一步步接近理想的目标。
同样的,这听起来也非常合理。当任务在我们脑海里面变得愈发的清晰,愈发的有画面感之后。我们就更容易完成它。我尝试过这种方法,然而并没有用,甚至更糟。因为当我把所有的画面,都想象完之后。我觉得心里有数了,我觉得好像事情变简单了。但尴尬的是,正因为事情变简单了,反而显得没有那么急迫,于是又拖延起来。
最让我蛋疼的就是一些灵修理论。教我们靠冥想和打坐来获取宇宙中的能量。当体内有了宇宙的能量之后我们可以高效率的做事,不再拖延。说真的,我挺无语的,见仁见智吧。
https://pic1.zhimg.com/v2-bcf6be0553e3dcbb44c1f7fd74534994.png
有人肯定要说,这是因为做不到知行合一。
什么叫知行合一?
很多人搞错了一点,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感知的“知”。这就像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会死去,刹那芳华,应该珍惜时间,活出精彩。
但转头你还是打开了美剧,lol,微博。
你不知道你会死去吗?不,你知道。
那为什么不珍惜时间?
因为“知道”没屁用。“感知到”才有用。
你接近过死亡吗?
如果有,你应该懂我在说什么。
一个九旬老人比我们更加懂得时间的珍贵。日益下降的身体机能,越发模糊的发音,以及仅剩的最后几颗牙齿都在无时无刻的提醒他,他快死了。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分钟。所以,他懂得珍惜。
其实王阳明早就说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方知痛”。
其实说的就是,只有你真的痛了,你才能“知”道痛。别人和你大费周章的形容了一番“痛的感觉”,你好像知道了,其实并没有。当你真正知道的时候,行动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很多人以为“知行合一”是方法论。
不,其实它是世界观。
既然光“知道”拖延的后果并不能帮助我们根治拖延症。那么按照王阳明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真正感受(知)到需要立刻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用说服自己什么,我们自动就会去做。这就像是,当我们感觉到痛之后,会去抚摸伤口一样自然。
结合现实,我的理解是——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
很简单,如果一个任务布置下来,我们不做,那我们就等着挨批吧。如果我们和努力的去把它做好,那么我们自然会得到表扬和奖赏。
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可以治疗我们的拖延症。
就像是我们某一次考试不及格,老妈为此取消了暑假带你旅游的计划,你老爸狠狠的教训了你一顿,你的老师告诉你如果下次你的考试在不及格,就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听课。然后你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你真正的感知到了那一种恐惧和压力。接着你就会开始认真学习。再也不敢怠慢。
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导致考试不及格而受到了上面那些惩罚,那么你的心中会内疚,会自责,甚至会愤怒。然后你会深刻的记住这一次的教训。那么下次你就不敢再犯了。
在一个公司里面,领导给你们团队布置了一个任务。你想,我要努力把这次工作做好,让领导看到我的光和热,早日走上人生巅峰。于是你确实这么做了,你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比其他团队成员都要多,终于,你的Project让领导眼前一亮。因此你被领导狠狠的表扬了一番,还获得了奖金,以及同事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你真正的感受到了那种荣耀。你会不自觉的笑出来,更会为自己而骄傲。不久后,领导又派发下来一个新的任务,于是你在心里想,这一次,我依然要做到最好,不让领导和身边的人失望,更不让自己对自己失望。
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而得到了奖励。那么你心中会感到喜悦,自豪,以及自信。同样的,你也会深深记住这一次的成功,那么下次你会渴望获得同样的成功,因为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最要命的就是,一个任务布置下来,你有能力去做,但是你并不想去做。最后,你草草了事。如此一来,任务是算过关了,但是你心里烦不起任何情绪。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你做了像是没做一样。不过是打个酱油,混口饭吃。
这好像我们都上过的大学一样。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把作业拖到最后一晚才做。以及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考试的前几天才会开始复习。因为最后的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考得好了未来的工作不一定就好,考得差了,未来的工作也不一定就差,何况周围的人都这样想。大部分人会选择得过且过,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无所谓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因为两种结果都能给我们带来非常强烈,非常明显的“感受”。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按照“知行合一”的世界观,只要你“知”了,后面的“行”就不需要操心了。
扯了这么多心学,其实心理学上面有着它自己的解释。
我们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 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
暗示的英文是Inception,也是《盗梦空间》的原名。其实电影已经把这个心理学原理讲的很清楚了——当你给自己植入了一个意念的时候,你很难从外部再去改变它。唯一的方法是进入你的潜意识,然后删掉它或是改写它。
不要问我如何潜入自己的潜意识,然后删掉负面暗示。那是小李子的工作,不是我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尽量不要给自己植入这种负面暗示。
你第1次翘课是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吗?以及第2次,第3次呢?
我打赌,绝大多数人不会在开学第一天就开始翘课。而会在课程开始一段时间之后的某一天开始,之后,会越来越频繁。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吧。
我们基本不可能发现一个人翘课的时间节点是非常规律的。比如每个月的第1天翘课。通常的情况是,前面2个月没翘过课。第3个月的第1周翘了第1次课,然后在第3个月的第2周又翘了1次。之后就每个月都会翘课了。
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前面2个月里面,我们都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不翘课。当我们翘第1节课的时候,我们就给自己植入了一个负面意识,也就是:“翘一节课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我们只想翘这一次而已,并不想发生第二次,第三次。实际情况不用说我也知道,这些还是发生了。
这就是《盗梦空间》里面提到的,当一个意念被植入之后,它会生根发芽。
好在,我们不是是傻子。我们可以把翘课的次数控制在及格线边缘。
因为我们懂得良好的控制,所以,我们顺利的毕业了。
但,我们真的不是傻子吗?
我们在大四那一年最后拿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分数。这个分数体现的意义就是——我们上了课,但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到。
按照我上面的说法——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那么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干脆一翘到底,挂科算逑。要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挂科,或者干脆放任工作不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可不行啊,这是饭碗的事情。
我同意这一点。
所以看来,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了。
人的一生只有一万八千天,人和人的区别在于,我们是活了一万八千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八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