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雀儿山】海拔约5350米的二号营地

标签:
雀儿山杂谈 |
分类: 雪山之路 |

海拔约5350米的二号营地
图文/降峰侠客
—————————————————————————
冰雪奇缘
毫无疑问,我来雀儿山最大的目的是看冰川,而雀儿山冰川最美的地带就是C1---C2。从C1出发就开始在迷宫般的明暗冰川、冰裂缝中穿梭。前半段在相对平坦的冰面上前行,时不时会跨越冰裂缝形成的冰河。C1以下是植被,因为温度过高,冰雪无法存在,C2以上温度过低,新的雪可以很久不融化,因此雪覆盖在厚厚的冰川之上,眼前能看见的只是雪,流线型的雪以及更近距离的雪山,冰川全部被洁白的雪覆盖,看不见,只能凭心感受了。因此,冰川最美的路段就是C1————C2之间。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行走在冰面的感觉,清楚地听见脚下咔哧咔哧的声音,可以看见蓝色的玉石般的大型冰川,可以在小的冰裂缝间刨开堵住的雪,然后冰水瞬间形成一条小溪,可以尝试在冰面纵身跳越冰河,可以看见冰川如一块块巨大的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城墙一样,在不经意之间,一脚就可以打开一个深不可测的冰窟窿,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大型冰裂缝那深不可测的幽深。特别是在回程看到被白雪覆盖的冰川,让我想起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大开眼见。登山精神
我崇尚的登山精神是阿尔卑斯式的阿式攀登方式,几位登山的队友结伴而行,分工明确,全程不请向导、协作甚至不请背夫,所有的装备自己背负,攀登路线自己研究,完全通过队友间的合作一起完成一次攀登和下撤活动。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投入,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很多地方受地方保护主义,没有向导、协作根本无法进山,所以阿式攀登对大部分业余人士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喜马拉雅式攀登(喜式攀登)远远多于阿式攀登,简单地说喜式就是商业运作。队员只要交钱参加商业队,背包可以全程让背夫或者协作背负,帐篷不需要自己背负,饭菜不需要自己做,商业团队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自己只管迈开双腿向上爬就行。甚至早上起来登山鞋、高山靴都可能让协作帮忙,安全带,冰爪更是站在冰雪中吼吼“协作,我的冰爪......”,然后协作就会来帮忙系冰爪。攀登的路线是协作早已探路完毕并且绳索都已经固定好了。在自己无力攀登的时候,还可以让协作拖拉上顶峰。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风险,毕竟在高海拔的雪山,不可预料的事情实在太多,风险只能降低,没法杜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都值得尊重,甚至在影响可控的范围,都应该尽量包容,毕竟,世界因此而多样化。从大本营到C1端背包是强制要求给当地村民背负,也算是给当地村民一部分经济补偿。我看见大部分当地背夫都是女性和十岁左右的小孩,原以为小孩会被照顾而背负小的背包。结果根本不是我以为的样子。首先把需要背负的包一字排在地上,根据包的个数选择相应的人数,然后拿出一副抽签用的扑克,每人抽一张,每一张唯一对应一个背包。谁抽到哪个背包,不管大小,无论轻重,都得背。我看见了最原始的民主解决方式:抽签决定,一起看人品,大家都很开心。从C1开始需要队员自己背负背包或者付钱请背夫,我本想和半脊峰一样全程自己背负自己的背包,可协作多次建议我:“根据你血氧含量,建议你轻装,建议把包留给我们负责背负。”我虽然感觉良好,但还是担心拖队伍后退,更害怕因为背包导致血氧更低从而后面的行程就没法继续了,所以选择了轻装。冲顶包里装了路餐,万一天气突变的避寒羽绒服,雪镜,头灯,手套,还有辛苦一路携带的单反相机,剩下11公斤打包交给了背夫。这11公斤已经不包括所有技术装备,我想到半脊峰攀登是连技术装备都一同重装背负,估计重量不会低于20公斤。这一次,貌似适应高反的能力有所下降,我希望下次登山,能在测量数字正常的情况下,继续重装攀登,这样更能感受到自己与山的融合,自己与自己的较劲,更真实地感受登山者的心路历程。在我的眼里,登山不是一个被定格在数字化高度的过程,也不是一场攀比的过程,而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过程,了解自己对高原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在高海拔冰雪中独自完成,尝试了解自己的身体的极限,学习更多未知的知识为下一次做准备,了解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韧性等等。
技术装备的穿戴是技术活,一年左右没有接触,安全带穿戴,冰爪大小调节和穿戴都快忘记了。这一次全部捡回来,调节冰爪大小,捆绑冰爪都得心应手,没有在行走过程中掉出冰爪,也算是一点进步吧。协作,我希望如活动中买的保险一样,有,但最好永远不要用。
鸡肋般的单反相机
结组
结组前进是行走在明暗冰裂缝上最方便的保护方式。6人左右的小组间隔五米左右绑在同一根绳索上,如果其中一人意外掉进冰裂缝,那么两边的人分别反方向匍匐制动,以达到把冰裂缝里的队员拉上来或者保持原位的目的。由于雀儿山协作对地形和路况相当熟悉,外加队员都是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掉进冰裂缝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是看见前面是平坦的白雪,一脚踩上去,踏进深陷到大腿的冰窟窿还是发生多次。其实,对于不是熟练搭档的队员来说,如果真有一队员掉进冰裂缝,很难保证其他队员能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反映过来并反向制动,反而同样被拉进冰裂缝的概率非常大。从C1到C2,团队一般三个小时就足够,如果走走停停,五个小时。真走起来,路程也不长,真要休息起来,时间过得也很快。去程,冰川表面的新雪都融化了,美观度降低很多,外加一路爬升,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精神拍照。回程的时候,新雪覆盖了大部分黑冰,更显得童话世界了。去的时候,总觉得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回来的机会可以欣赏和拍摄照片,等回程的时候,就觉得下降一步就少看一段景色,所以眼睛总不自觉地死死盯住那些云雾中的冰川奇景,总想拍摄一点看到的景色,哪怕手机在雪镜看不清的情况,盲拍也能给自己一些安慰。大型冰裂缝的地方,总有猎奇的心理————想靠近,再靠近去看看冰裂缝里的情景,甚至希望绳索保护下下降到冰裂缝里去看看其内部构造。我想这些大型冰裂缝里一定会出现如卡斯特地貌的岩洞里的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景象,只是冰裂缝里是冰柱。如果要把我的想法付诸实施,第一得重新换团队,第二得重新换装备,否则我就是团队的危险人物,要被列入黑名单的,因此直接放弃是最现实的做法。
冰天雪地
随着海拔的上升,身边所能触摸到的东西全是洁白的雪,即使在地上挖一米的坑,坑底还是雪。我用手摸了摸这些雪,水分很重,很容易揉成雪团,和零下25度左右在东北触摸的雪不一样,温度更低的东北雪如面粉或沙子一样,抓在手里,水分很低,会如沙子一样从指尖流出。随着海拔的上升,风越来越大。达到C2营地,坐在雪地上,只要风一刮起,本来蓝天白云通透的天空突然尘烟飞扬,漫天雪花飞舞,好像雪地的沙尘暴一样吹得帐篷呼啦啦地响,迎风面对,雪花打在脸上,那种柔软的疼夹着冰雪的冷,会瞬间崩溃顽强面对的心,没有几波迎风相笑,就会转身背风,戴上冲锋衣帽子,把头死死裹住,然后露出双眼透过雪镜看雪面上的烟尘滚滚。一路爬上,或许是轻装原因,没有感觉到很累的感觉,坡度不算陡,也没有冰壁需要爬升,边走边等,边走边玩,下午三点左右就到达C2,烽烟滚滚,也没有什么景色可以欣赏,因此很快就进入无聊模式。天气不好,钻进帐篷,基本就没有心情再想出来了,除了上厕所。希望的日落,希望的晴空万里、白雪皑皑等都只能在想象中出现。
到达营地第一件事是把行走镐插在自己的帐篷外边,然后脱掉高山靴上的冰爪,一对冰爪链接起来悬挂在行走镐上。这样可以防止行走镐平躺在地上被白雪覆盖从而找不到,更重要的是防止脚上的冰爪进入帐篷从而撕裂、划破帐篷,甚至伤到自己或者队友。没有了冰爪的高山靴,在冰面行走就非常危险,因此营地活动得十分小心以避免冰面,甚至掉进冰裂缝。
感谢协作煮的刀削面方便面,胃口特好,吃了两碗。跟着商业队,自己不用在冰雪高原煮饭和扎营、拆帐篷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感谢协作!
三个兄弟挤在一个高山帐篷里,还不算十分拥挤,只是地面凹凸不平,很难找到舒适的睡觉姿势,即使如此,夜晚还是得过,觉还是得睡。睡不着的时候,打开手机,把一些点滴要点记录下来,也算是消磨时光的方式。


▲跨越冰河,感谢队友拍摄。

▲冰川

▲冰川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风起雪涌,蓝色的天空下瞬间雪尘仆仆,貌似烽烟滚滚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

▲结组通过冰裂缝密集地带

▲结组通过冰裂缝密集地带,感谢队友拍摄

▲攀爬冰川

▲平坦的冰川待雪消融之后呈现出黑色的粉尘覆盖在冰川之上

▲冰川与冰河,这是本次要跨越最宽的冰河。夏季到此,将会有更宽的冰河,更多的冰裂缝。

▲本来蓝天白云,天气通透无比,只要一起疯,雪花如粉尘一样漫天飞舞,瞬间天昏地暗一样。

▲二号营地

后一篇:【四川雀儿山】冰雪是我心湖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