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做教育--------参加窦桂梅教学团队观摩活动有感
(2019-03-10 23:15:24)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随笔 |
听了清华附小窦校长教学团队观摩课之后,百感交集,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却又如此平静,只因清华附小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教育”。
听了六节阅读课,每节课各有千秋,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不同,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让儿童站在语文学习正中央。不仅仅是把学生放在教室中央那么简单,所有的课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从二年级的小朋友到六年级毕业班。学生表现出的阅读、表达能力令人吃惊。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谈阅读体会,自己联系生活谈收获。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很难想象,如果教师只是自己口若悬河地讲,学生能否会做到如此的极致。
第二个共同点是所有阅读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预学到共学,到延学,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走出课堂的过程。虽说我们这里也在进行类似的授课模式,但操作起来却令人感受截然不同。清华附小老师的课堂并不热闹,就是实实在在的上课,读生字词,读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跟问题设计有关系,老师的水平不一样,认识问题的层次不一样,好老师往往抓住一个关键点,就能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不需专门煽情。这个关键点,是文章的核心,或是某一部分的核心。这里的延学,一方面是文本的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向生活的延伸,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受到启发或教育。比如“父亲”比较阅读中,李广田的父亲虽然充满了暴力,但是作者最后却理解了父亲的辛酸与付出。这使学生不由得也理解了自己父亲的态度。
第三点是借助“工具”撬动课堂。这里所说的工具一是指卡片,自制教具等具体工具,还指图表等工具,还可以指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比如讲《小毛虫》时老师抓住“挪动”一词,让学生试着去挪动自己,谈自己的感受,进而体会小毛虫的感受,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点拨作用。
第四点,所有的课堂上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有疑问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极其重要的。人生有疑问才会思考,如果不能提问,那就只能重复别人的语言。在阅读中思考,在行动中改变。
第五点,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所有的课堂上,都会有表现突出的学生,一次又一次举手,回答问题,这时候每个老师都会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棒,但是我们能不能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呢?关键时候我会叫你压轴的。”并且请没发过言的学生举手求关注,这一小小的细节,凝聚的是多么浓厚的爱意啊!
第六点,批判性思维,或者说审辨思维,也就是全面看待问题,不简单贴标签。这是一个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比如《欲速则不达》中老师提问,齐景公是不是一无是处呢?答案是并非如此,齐景公关心晏婴才会着急,是贤君。再比如“父亲”主题教学中,窦校长引导学生提问,朱自清的父亲是不是只有优点,李广田的父亲是不是没有好处。这种训练,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了冷静思考的习惯。
第七点,阅读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低年级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生机勃勃;高年级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总结人物特点,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齐景公为何“欲速”,结果怎样?
第八点,教师都有扎实的基本功,熟解课程标准,超强的朗读示范能力,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讲解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的老师抓住一个标点让学生读出感情,比如《悲哀的礼物》里父亲的“拿过来!”中的叹号;有的老师抓住一个表达情绪的词,比如《欲速则不达》里齐景公“心急如焚”。
大道至简,朴素的教学模式背后,是清华附小老师们长年累月的积累。作为教师,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教育,同样是学习,看到了是一回事,去做不去做又是另一回事,而这也正是差距产生的原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正是实践的意思。而这里的“说”,正是实践后有所收获的体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的点滴可以分享,如武功秘籍般的做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里的好文章包括读懂及会写。
11.
12.
内心接受的信息量太大,还需慢慢体会。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加油!
201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