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

(2018-02-26 10:51:10)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完整题目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讲的是于永正老师怎样当老师,不只是怎样上好课.正如于老师在书中所说,他是用语文进行教育,而不仅仅是教语文,如果仅仅是教语文,那样也太肤浅了.

有人把于老师比作甘草,于老师也的确符合甘草的特性。第一,性温味甘。“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第二,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第三,调和。调和就是去其过促其及。于老师懂得做事把握好“度”。他批评学生之后会主动找他说话,注意不是“谈话”,是说话。

对优秀的学生他激励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点,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不足”的方法有两个,比和找。比有近比和远比,近比同学,远比古人。找就是找自己的不足了。

关于生字,实践证明,写三四遍效果为好。少了记不住,多了也会适得其反。

为了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他放宽政策,不记多少,一周能有一篇日记比较长就可以了.

老师坚持让学生多读多写,考试前几天搞应试---把历年的中高考试题让学生见识见识----会的不做,不会的努力去做,实在不会的,讲给学生听,而且告诉他们考试时遇到类似题怎样应付。(写到这里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学生做中高考试题?真的服气了!)

关于布置作业,于老师不全班布置一样的作业。分层布置,好学生的作业要求高。这与我们平时要求好学生不做作业不同,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他要人人都找到自己的“可及之处”,做最好的自己。这点值得学习。但这也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耐心,也要牵扯很大的精力。名师付出的,远远超过我们普通人。

美国的教育家保罗。韦迪曾花了40年调查学生关于他们心中最喜欢的老师,其中有三条:1.老师必须喜欢我们。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喜不喜欢教书。2.老师应对我们有礼貌。我们也是人。3.老师只和好学生谈话。难道他不知道我也在努力吗?

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他们也无关紧要了。老师可以用语言、表情、动作来表现自己对学生的喜欢。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不要吝惜表扬。

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

授予学生各种“大王”,故事大王,作文大王,读书大王,书法大王,数学大王,跳远大王,跳高大王,热心大王等等。

为学生起外号,昵称。

夏丏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说的太深邃,精辟了。)

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摘录几条: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他们玩,或者与学生交谈。尽量到学生家走走,不一定有事。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幽默。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名片。做值日,把自己当班级的一员。做错了事,公开承认错误。定期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

儿童的课堂应该是游戏化,活动化的、情趣化的课堂,要动静结合。

老师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男演女,大人演小孩,这种表演者与所饰角色的巨大反差,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理解和体谅学生,也是童心不泯的标志。(别忘了,我们也是从儿童走过来的,那时犯了多少错误,做了多少傻事,现在想想还觉得可笑,怎么就不能原谅学生呢?)

学生打架骂架后,他让学生坐下来谈,谈不拢三天之后再说。

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可以缩小,但不能消灭。

让学生从老师这本书里读出宽容、尊重、开朗、乐观、关心、耐心、一丝不苟。

老师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钓鱼、钓虾,认识苹果,旅游,军训,参观,劳动,野炊等等。

教育有“说服”和“看服”,前者是有声语言,后者是无声语言,即“事实语言”“行为语言”。研究表明,人接受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和听觉,视觉占83%,听觉占11%。空洞的说教使得教育变成了“叫育”。

朗读,是受朗读者的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老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商友敬

老师是“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我也曾试过一段时间,效果还可以。)下水的目的第一是示范,第二是鼓励学生。

我是用语文进行教育教学的老师,如果说“我是教语文的老师”,那就把自己看窄了。--于永正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王中力说,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鼓励学生也有我们教师的私欲,呵呵。就和行贿一样,送100元,有1000元的好处。比喻或许不当,实则如此。)

激励大有讲究,于老师归纳出五条原则:1.针对性原则  2.实指性原则  3.引领性原则  4.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5.鼓动性原则

“实指性”是指表扬要实事求是。于老师主张批改作文多眉批,少总批,就是因为眉批实指性强,而总批往往流于空泛。

学生互改作文,收货的是能力,体验的是责任。老师批改得再细,多数学生不看。

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

伍尔本在《黄金阶梯:人生最重要的20件事》中写道,肯定别人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个最有值的技巧。肯定别人是容易的、有趣的、又会得到美好的结果。

写纸条激励胜过打电话。

老师班里经常举办各种名目的比赛。如写字、背诵、朗读、默写、作文、读书、绘画、跳高、跳远、踢毽子、掰手腕、钓鱼、爬山等。比赛结束便颁发奖品。

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心中有了爱意,表达爱意的激励理由总会有的。

朗读的四大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读正确,语气连贯、自然。

既然朗读能学得语言,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朗读,不能因为“应试”,把朗读边缘化,更不要说朗读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启迪他们的智慧了。(朗读如此重要,我却一窍不通,惭愧。)

怎样朗读才能走进课文情感的深处,才能感动学生,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呢?1.语气自然。2.把握课文的朗读节奏。首先注意停连,其次关注重音。谓语、定语、状语要重读,尤其是动词,要读的实在,读出“动感”。

老师朗读得好,学生一定喜欢语文课,学生把课文朗读好了,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情感,留下语感,留下语言,留下悟性和灵性,不至于把学生教的木讷。(朗读,最基础,最重要,最难练,犹如棍,乃百兵之祖。)

教师一定要研究学情,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等。

有些问题虽然难,学生必须明白知道,于老师一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而是在“引导”上做好文章。

教学要吃透“两头”,两头指的是教材和学生。

游戏只是“表”,学习才是“里”。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

语文能力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语文是最“人文”的学科,是情感最丰富的学科,但被“应试教育”桎梏束缚了,学生被分数、作业折磨得麻木了。老师讲解为应试的讲解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大量的课堂练习,取代了学生的读书。在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师生像样的朗读。许多老师也不会朗读,因为师范院校的老师不教,他们之所以不教,可能因为他们也不会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和课文情感的深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受。(没有亲身的体会,哪能说出这样深刻的语言?我突然觉得于老师就像一个教育的传教士,传播教育的基本常识,无怨无悔。)

美国鲁德说:“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的教学的必然产物。它来自于取得成就的满足。”

老师的作文课上的有意思,原因:

一,     他为学生选择、提供他们喜欢的、容易写的素材。

漫画,歇后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他认为素材一声来自于责任感,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动笔的习惯,老师还要有一颗童心。

二、把说、写训练寓于活动之中(有体验,才好动笔)

三、“题好文一半”,讲究命题的艺术

1.命题宜小不宜大  2.题目要有趣味性   3.命题要让学生“情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4.命题要“命”到学生的心眼里去

四、师生共写,当好“对话教学”的“首席”

下水文不应再学生写好前读,这样会封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读读其中片段引导。

五.当堂面批学生作文

当堂批改,以鼓励为主,放大优点,示范全班。特别明显的问题应指出来,不当之处,则予以修正。

六.让学生的习作“上墙”

作文上墙,既有激励作用,又有交流作用

七.适当开展“作文比赛”

比赛不可频繁,一学期一次。

作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作文,从而带动阅读,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文可以自写,自改,互改,互评.自改、互改最重要.互改,前十名与后十名互改,其他自由结合。先改错别字,再找好的句、段,再找不通的句子。好的句段,用波浪线标出,有问题的句子,用直线标出,用的恰如其分的词语画上圆圈。要有眉批和总批。对学生没发现的优点或问题,老师在标出来,或写出来。

八.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引导学生读书,于老师做法主要有两点。第一,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一开始经常检查,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第二,告诉学生,抱着学习写作文的目的读书。首先学习语言,其次,学习表达方法。

上课,于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反应等学习状态,透过学生的表情、反应,随时调节、改变授课结构和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听说读写,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同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讲话的声调、声音的大小、疾徐、强弱的。这些远比教学设计重要。教学艺术首先不在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环节设计等纯教学技巧上的东西,而是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如何对待学困生和“调皮捣蛋”的学生。站在教育哲学这个层面上谈教学艺术,其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意思,而是善待学生的意思。

国家开设的课程要开全,开足,课程的要求要达到或基本达到。写字,朗读,阅读,习作都要达标。要有自己的课程。

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一个个小目标构成一个个大的目标。)

做老师要有文化,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人”。

陶继新说“经典的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灵,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谈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

文化人,关键是一个“化”字。

“以文化人”的“文”,除了书,还包括艺术,还包括读大自然这本书。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艺术修养提示审美情趣,丰富情感,让人拥有包容的心和开朗、随和的性格。

老师说,他的悟性和灵性,有一半来自艺术。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识主体,渗透他的生活和行为,才能成为素养。----龙应台

学而不化,不能叫“文化”。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2018/2/26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