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的脚步》读书笔记2

(2017-03-18 23:33:40)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读书笔记


昨天已经说过,本书追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因此,本书可以看作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华版。闲话不说,上干货。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至关重要,态度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接近老师。教师应该由“接近”而“亲近”,逐步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而这个“走进”太重要了!没有这一点,没有师生间的心灵沟通,这与面对机器工作没有什么两样!

只重视改进教学技术和手段,而不关注提高教育思想水平和人道主义氛围的校长,不是好校长;只关心传递知识和考试分数,不关心学生情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孩子们在那里不开心,师生关系不好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为什么?因为那样的教育是不人道的,是不适合孩子发展的,是我们不欢迎的。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精髓)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人道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深入每个学生的情感领域,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使每个孩子快乐和幸福看做教育的目的,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

学校采取的任何教学措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是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和学校争名逐利的手段,这是教育的基线。

巴甫雷什中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靠的 就是两条:一是校长和教师热爱学生的精神,二是坚持在实践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只有对学生的爱,他是典型的实干加巧干。)

(杜殿坤先生归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原则:1.引起需要的原则。2.克服困难的原则3.发展思维的原则4.精神内化的原则5.美好体验的原则等等。

取消分数,实际上就是取消那种消极性评价,避免和取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信心的打击,就是为了给每个孩子以学习的自信和不断成长的梦想,就是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喜欢上学习,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学校。(现在我们的教育,唯分数论英雄,真的让人心痛。更滑稽的是,试卷上有成绩栏,老师改完试卷,批了分数。检查的时候要求把分数栏裁下来。既然不能出现,为什么还要设计这个分数栏。卷子上的分数栏裁掉了,人心里的分数栏还在。)

惩罚----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粗野凶狠和残暴。

巴甫雷什中学第二大纲培养学生如下品质:对脑力劳动的需求,自律、工作成就感,独立自主精神,积极性,自觉阅读能力,实践性,对人生自我定位的感知,选择职业准备等等。

不可不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要及时表扬积极分子。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

他的爱妻薇拉和刚出生的不久的儿子,被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地杀害,并抛尸荒野。(难以想象,经历了这样的噩耗,苏霍姆里斯基仍没有忘记对学生的爱,把心献给孩子。我想除了宗教,没有什么有这样的魔力。)

他用阅读的享受和满足,冲刷心中巨大的悲痛,医治心上难以愈合的伤口;他用阅读的营养和幸福,历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心灵,升腾自己人生的立足基点。

如果一个人听惯了粗鲁的语言,只有说重话、呵斥性和强制性语言才有效,那么对他来说自我教育就无从说起,他甚至会逐渐形成厚脸皮性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给学生打分时应当注意:

1.     不要指望用“整学生”的手段取得好的效果;

2.     千万千万要充分考虑学生付出的努力;

3.     在需要给分数时,一定要辅以语言评价(鼓励)

4.     不走极端,平时对每个答案、每项测验不可斤斤计较;

5.     努力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6.     让学生在你的帮助下前进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这一步将会成为他发展思维和获得知识的情感动因;

7.     对待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有耐心,有分寸,有教学智慧。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而非惩罚。

乌克兰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萨夫琴科给中国教育同行的建议:

第一,   对本国的教育大家,如陶行知等,对他们的实际和教育主张,是否也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第二,   对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及教育主张似乎有点生疏。

第三,   青年人行为反差大。上课正襟危坐,下课大喊大叫,没有礼貌。

第四,   中国学校建筑都很新式,但是丝毫看不到民族风格。

第五,   学校规模大,班额大。

第六,   放学之后,甚至是傍晚,学生还在教室里,学业负担过重。

第七,   师生仪表不好。

第八,   教师缺乏亲善和耐心,与人交往的和气和善意、

第九,   崇尚西方文化。

(这些评价非常刺耳但是很客观。)

教师要在总体上把握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至少要弄清以下问题:

1.     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

2.     你是怎么与学生沟通的?你怎么处理师生关系?

3.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

4.     什么是个性的发展?怎样促使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5.     培养集体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是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得到发展?学生要关心集体,那集体应当为其中的个性做些什么?

6.     什么是“情感文化”?

7.     什么是学生的精神世界?怎样走进其中?

8.     怎样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影响学生的心灵、端正他们的价值趋向?

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他的思想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工作中要实干加巧干。

2017318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