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堂于1980年获最佳表演奖,作品是影片<泪痕>.他创造的朱克实形象和多年后又创造的<山杠爷>形象,
堪称优秀表演姐妹篇. 演员人己逝, 形象仍存留.
今推出“旧文新阅” 一篇,
以纪念这一善于创造质朴敦厚劳动者形象的好演员.
真实·亲切·感人
——评《泪痕》中李仁堂的表演
前辈艺术家洪深先生在谈表演艺术时有过一句名言:“不要演戏,要演人!”是的,创造性格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演员的要务,是表演艺术的善境,也是真正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一个标志。新片《泪痕》在这方面就有显著的成绩。影片从生活出发,真实而生动地塑造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以李仁堂扮演的县委书记朱克实的形象最为光彩。
“我也是人哪!……”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除夕夜,水利技术员魏新独坐灯下,朱克实端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进来,和小魏谈心熬年。当谈到小魏的爱人苏婉被汽车撞死的情景,小魏痛苦难言、食不甘味,朱克实劝他吃饺子,他却推说要吃药而拿起那个“胃蛋白酶”瓶子喝了一口又一口,朱克实早了解了其中奥妙,知道他是在借酒浇愁,于是风趣地拿过瓶子来说“我也来喝一格。”不等魏新辩白,朱克实便以深切同情的口吻说:“我早看出是什么药了。”紧接着他咕嘟喝了一大口,咂咂嘴:“嗯,这是薯干酒里掺了点老白汾。”魏新说:“对呀!你也爱喝?”朱克实答道:“我也是人哪!……”这句话可真是画龙点睛,平凡无奇的生活语言,却展示出朱克实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平等待人的优良作风。演员李仁堂也正是抓住了这一要点而在表演创造中努力演人的。他以亲切的语气,和蔼而诚恳的态度,力排架势、官气的羁绊,力求生活、真实、准确、可信的人气和活气,他根据朱克实这一人物实事求是、高瞻远瞩、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的诸多特点,力图把角色演成一个可亲、可近、可感、可信的活人。
尝出豆叶味……
在朱克实冒雨走访章洛林的一场戏中,李仁堂的表演是十分真挚、贴切的。章洛林把朱克实引进家门,奇异地问到:“下这么大的雨你还往这儿来?”朱克实用毫不见外、情如一家的口吻说:“是啊,出来走走好啊……。”章洛林显然被朱克实那番毫不客气、自如地走向炕前的亲切神态所感,于是以不见外的亲切态度将朱克实让到炕上,恭敬地把自己抽着的旱烟袋用衣襟擦了擦递给朱克实……。镜头推近了,观众看到朱克实拿着烟袋熟练地抽了一口又品尝地喷吐出来……,章洛林以深恐嫌弃的口吻随便问了一声“这烟味怎么样?”哪想到朱克实竟毫不嫌弃却又包含意味地说了一句:“这里边至少掺了一半豆叶子。”
演员这里的抽烟、说话,好就好在是这一特定人物的抽烟和说话,好就好在真切和准确。由于朱克实的开诚相见,使得章洛林向他倾诉了许多全县的真实情况。而取得这些收获和形成如此戏剧情势,是以“尝出豆叶味”为转折点的。或者说“尝出豆叶味”是这场戏的戏穴,正是一穴得气而全络贯通。这是艺术细节刻划的力量!演员李仁堂也正是重视这些细节处的表演使人物神透形显的。
影片中还有象与群众一起边晾玉茭边攀谈的镜头,也都是很好的戏,李仁堂也都运用了丰富的生活储备和表演技巧来进行人物形象的细部刻划,使人物格外真切、自如、生动,分寸相宜和富有光彩。李仁堂以精心的艺术创造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原载1980年1月《大众电影》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