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女孩和上海女孩
(2011-03-26 07:50:49)
标签:
地三鲜酸菜粉儿小黄鱼儿王家沙黄泥螺 |
分类: 笑话连篇 |
抒情方式大不同!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65EN00SIGG.gif
那年,也是在哈尔滨,也是在小饭馆,哈台李导陪我吃饭,菜式简单而独特且地道:地三鲜一盘儿,酸菜粉儿一小盆儿,炸小黄花鱼一份儿,饺子若干,酒水全免。我们的座位是大圆桌的一角,圆桌另半边,坐着一小伙儿,桌上已摆了四五个菜,他不住地向门外张望,显然是在“等待”。
她来了!个头不高,喜气洋洋,打扮虽不太潮,却也典雅,特别是头发新烫新做,卷曲如波,油光闪闪,自己也时不长地意识着那个风景区。
姑娘坐定,小伙儿开言:你咋才来?干哈去啦?
姑娘轻晃晃头,吸引着对方的关注:“烫发去啦。你看咋样?”
小伙儿细端祥了一番:“嗯,还行!”(注:把‘还’字读成‘亥’
音儿)。女孩对此反应还较满意。小伙儿继续问“多少钱啊?”
姑娘:“64!”
小伙儿:“啥呀!46还差不多儿。”
姑娘不乐意了,出手麻利,给小伙儿脸上来了个响亮的耳光,咀里还说着“我打你!”
那清脆的一耳光,把邻座的我们给打乐了。
他俩因我们被逗笑了,便也笑将起来,那小伙儿对挨了耳光并无反感,但为了“回神” 吧,便乐不叽叽地对姑娘说:“我也打你!”于是说到做到,真还姑娘一耳光。姑娘有来有往,双方噼里啪啦又互打了几个回合,才拿筷子。
也是那年,在上海南京西路,阿拉独自去品赏一下“王家沙”。 见小吃店里的食客们吃法不同,节奏也有别,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南仔或北佬,也能看出本地人或外来客。我邻桌坐着个较时毛且考究丶一切皆富形式感的上海年轻女士,桌上只一小碟黄泥螺,吃得来来有滋有味儿。不过大半个钟头里,也就吃了那么七八个。每吃一个都“哧儿” 地一声,颇为奇特;其手势丶姿态的变化还特别多。她坐那儿,向外瞭望很少,却常感觉着外靣。她 也是在“等待”。
他来了,她不慌不忙拿起一只黄泥螺,左闻闻丶右看看,很珍惜地送到咀边,“哧儿” 声如歌地将螺咽下,然后细声细气丶慢条斯理地问他:“侬那能刚刚来啊?”
“老堵咯!”
“打的呀!”
“帮帮忙啊,旁边施工,打的绕煞人噢!”
“好了,今朝我请侬,吃啥呣子?岗(讲)!”
“三只生煎!”
“阿哟,香阿您(乡下人)!”
京哈两地,抒情方式可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