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八旬作家周纲与《苏轼九章》
(2011-03-09 21:14:23)
标签:
转载 |
我沉浸在回忆当中
怀着追思和崇敬之情
这会儿使我热血沸腾……
《苏轼九章》如人生九歌,荡气回肠,把大文豪苏轼无尽的乡愁写的如泣如诉。这是一位已过古稀之年,又热爱乐山的老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前后耗时两年时间。
这位老人就是作家周纲先生,他以如椽大笔,给我们娓娓道出了一个真实、勇敢坚强,可爱的苏东坡,不是以往那个高高在上的大文豪。
书中的苏轼是一位宦海沉浮,满腔热血的青年;书中的还是一位心系民众、饱经沧桑的邻家老人;书中的苏轼也是一位满腹经纶,豪气冲天的诗人、大文豪;最重要的是,书中的苏轼还是一位游子,一生念念不忘回到家乡,却一生难以如愿、客死他乡的家乡人。
周纲先生说,他写的苏轼是一位不用仰望,睿智、幽默,亲近人的苏轼;先生说,苏轼可以学,从作人到作文,都值得我们学习。
周纲:中国人喜欢依水而居,乐山就是这样的城市,矿藏丰富、盐业发达、气候湿润,乐山的水运是第一位的。
杨雄善书,为什么到乐山来?文化在这里交融,大学问家都汇集到了这里,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乐山古有苏东坡,近代有郭沫若,这些人物亘古几百年方才会出一位。
自然环境的舒适,造成了乐山是一个写书重地。还有,至今乐山还保留了古音韵——母音。
从古至今,对美好的山水写的少,写人文历史的比较多。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要写历代名人文化丛书,就是要发觉,要开发,名人文化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需要寻根问底?所以从开明写起。
乐山的文化太多,我们要怎样的去传承?这也是我想写乐山文化名人苏轼的初衷。
人们常说乐山的文化深厚,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很多人都到乐山来,留下了很多诗词,那么这些人,在乐山留下的是什么?
周纲: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以前的乐山文人兴盛,大凡读书人都愿意到乐山来,以前讲的都太空泛了,我想开掘历史与文化的深度,这些人的学、文、精神,乐山得天独厚吸收了很多,而且绵延不绝,从东晋开始有很多都是很有名的。
像东晋的郭舍人、唐代的岑参……一直延续下来,几代人下来才出现了郭沫若、熊克武等等,这些人不时空来的。
“天下山水只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乐山的美景,成就了乐山是个受文人喜爱的地方,800年前,或者更近的100多年前,只要你走上凌云寺的台阶,很有可能对面走来的就是一位大诗人。所以,历来乐山的文化是多元的,这就形成了乐山独特的人文景象,在凌云山上儒释道可以一家。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现在来看是开放式,兼需并收每朝每代的文化精髓,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才能有乐山文化。
天下的风景名胜没有像乐山这样的,有人说过,“黄山有山无水,黄鹤楼有水无山。”这些都视乎有所缺,只有乐山有山有水,所以也就有了宋人邵博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的说法。
我也是眉山人,从小就对苏东坡的逸闻趣事有所耳闻,后来也读了很多书,对这位家乡人的印象很深。
一个偶然机会,对苏轼有了研究,而且越陷越深,就开始对乐山的名人有了研究的冲动。
您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写这样一本书,您经历了那些事情?
周纲:写这个书,几次都想半途而废,后来又不甘心,笔记记了很多,有关的历史书籍也读了很多遍。不过写苏轼这个人太难了,首先就是历代写苏轼的文章很多,要想写出特色就太难了,现在还有人在争论;其次,写苏东坡就要扯出当时的很多人,交错其中的人物非常多,必须研究当时的历史,查阅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我写这本书,花了两年的时间来读书,用了半年的时间来写,写这本书的时间就是两年半,由于耗时比较长,每天都要有大量的时间,经常感觉体力不支,从早到晚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所以在写书期间,我得了两场大病,最终才写完了。
还有,写这样的书,难就难在对时代的把握。宋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王朝,其官吏制度、政治构架、社会结构、经济制度等非常复杂,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王朝,把握是非常好那个难的。这个创作不像一般的写小说,每一个细节、人物,都要有证据,所以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记忆力差了,远不如以前了,所以以前看过的资料,常常是看过之后又要翻阅。记得有一次,我是半夜2点起来,开始翻阅宋书,就为两个字起来查资料,一直忙到了中午10点,感觉整个人都筋疲力尽了。
从古至今写苏东坡的人特别多,林语堂有一本《苏轼传》,对以后写苏东坡的文章影响非常大。您的作品差别在哪里?
周纲:要写就写不一样的,苏东坡有一首诗叫《送张嘉州》,“生不愿封万户候,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千古流传。载酒凌云,也慢慢地成了文人墨客们到乐山所痴迷的行举。其实,苏东坡吟唱的是他无尽的乡愁,他从21岁出川考试,就一直乡愁不断,不管是被贬失意还是官高权重之时,他都有强烈的乡愁,很多思乡的诗句都让人感动。因此,我选择了苏轼的乡愁,从头至尾都在写,写到最后,连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乡愁。
还有我写苏轼怎样当官,他一生在仕宦生涯中沉浮几番,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为人民着想,用现代的话说“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想为民做事,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念念不忘。古代的文人大都会医术,苏轼常常给老百姓看病。
别人不写的我就写,别人写的少的我多写,别人写的多的我就少些或者不写。苏轼四十多年的官宦生涯,有很多都没有写出来,我用九章来写,很多都是前人没有涉及的。比如有一个故事史学家写的很少,那就是司马光去世的时候,他上午还在唱歌吃肉,下午就去主持祭奠司马光,为此他就和陈怡争论起来。还有比如,苏轼在杭州向皇帝要度牒、被暗杀等等,都是别人没有写的,但却有史为证。
在这部作品里,写苏轼的乡愁的同时,我还着重写了苏轼如何做人。苏轼的做人,对于现代的人有很多方面都值得大家去学习。伴随苏轼一生的苦难有很多,几乎一生都受到迫害,即使他从正三品被贬到八品,已然很乐观,所以大家要学习他的乐观,如何在逆境中做人;当苏轼被关押在死囚牢里的时候,他说“我的生命是属于我的,就要还我清白”,学他的坚韧和认真;苏轼虽然受到权贵的不断攻击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报复过任何人,这种胸怀就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苏轼非常可爱,不管是在惠州还是在海南,没有官袍的包裹,没有面具,苏轼这个时期最可爱了,一天没有朋友,他一天就不能活下去,他一直非常乐观。
我早就听说了您在写小说,苏轼九章是您的呕心之作,那么您的这部作品是如何定位的,您对苏轼是怎么理解的?
周纲:这部作品是带有学术性的历史纪实文学。在这部作品里,我证实了很多历史,苏轼就是想安下家,作文章,以前一些作品对苏轼的人生脉络是脱节的。
我认为,首先苏轼是一个不愿意伪装,约束自己的人,哪怕是面对皇帝,也不会压抑自己的天性;其次,苏轼的可爱和随和,“泰而不骄”有骄傲的样子,但他待人很和善,他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苏轼说“我死后不会下地狱”,那我就接着写“那你就留在人间吧。”
我一直觉得,苏轼在惠州、海南的作品达到了出生入化的境界。在我的眼中,同乡苏东坡的为官,为人,才华都是非常系的我们去学习的,我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没有仰望,而是一种交流,一种冥冥中的交流。
还有,我觉得苏东坡是可学的,看了这部小说后,一定会对你的人生价值观念有所改变,因为苏轼的人品和才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你会越读越亲近,他可学因为很现实,很实在。他不会因为一点失意而失望,就停下来,不要虚度光阴。
这部作品很特别,为什么要九章来写苏轼,而且作品的名字也叫《苏轼九章》,九章是不是暗含了屈原的九歌。
周纲:我是按照苏轼九个人生经理来写的,第一部分写苏轼上京考试,名满京华;第三部分是苏轼两次上书,震惊朝野;从第三章开始苏轼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第一次被贬,然后遭到陷害身陷囹圄,再次被贬,被贬的途中,他想“我把家安在哪里?”,最后又回到朝廷,然后到杭州当太守;坦然面对一贬英州,再贬惠州,放逐海南。
这九章是写苏轼人生的九章,九死不悔,和屈原的九歌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