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室的高士
2\张仁
(60年代)
五六十年代,
中戏校门有两处,
一是西大门,
一是东边有房顶的府第式廊门.
东边的门,
不是现今正对办公大楼的正门,
而是再往东约与东教学楼相对有房顶的门 ,
但那道门一直少用,
甚至有几年是门虚设而停用.
一度成了铁工班的车间.
50年代末,在今南平房的西侧丶今留学生楼东门外又开过一个有房顶的东校门,
与两侧琴房和南平房衔接,
使用时间较久.
西大门则是两大扇木门,
门路也很宽,
可容大型汽车出入,
然而外单位接节目丶送演员的大客车常常出入要费点勁儿!
车上的同学们见外车进进退退选道难时,常笑言”
考斯基!
考司机!”
只有学院的李洪彬丶吴书臣丶赵恒徳等几位老司机几乎是闭上眼睛也可自由驾车出入的……
西大门隔着操场正对学生宿舍楼的中门,
位置在今图书舘与留学生楼之间,
五十年代是主要使用的大门.大门东侧丶南墙內,是一溜琴房,
五十年代末丶六十年代初,
把西边数第一间琴房改建为新的传达室与收发室,
那屋西墙开了大窗户,
与西楼东梯下老传达室的小窗户相对.
此处也扩大了功能,
公文丶私信丶一应报刊杂志都经由这里收发,
侧门外的平房走廊上也设了木制分格信报箱,
那是当时的主要通联设施,
恐怕当时的教职员工隔三差五都得到那里查查找找丶光顾一番.
室內管传达的时间较长的是那位戴眼镜的中老年人李师傅;管报刊杂志分发和私人信件的是年长的张仁同志;
另有魏书臣专管公函交通,
属机要性质的.
说到这位张仁同志,
那工作做得真叫一个细!
每天一大早,
在人们上班上课前,
便将当天的各种报刊分发停当,
特别是在各种报刊的顶端规规整整地用粗红蓝铅笔写上单位丶班级或订阅者的名字,
那字迹真叫一个好看!
当时学院出什么公告之类,
常常由张仁同志毛笔书写,
整个一书法展览.
院内很有几位书法能手:
教外语的张文元先生,
舞美系袁青先生,
后来的盛雄远丶张珍玲……多啦!
然而张仁老先生最为出众.
一打听,
人家幼功深厚!
少年习书时曾练过拔凳法,
即将一条腿翘到另一条腿上端坐木凳丶悬肘而书,
练的是气功丶臂功丶腕功和定力,
长大后就读于山西名校第一師范;
抗战军兴,
他成为国军第二战区文职军官,
曾有过很高的军衔,
他胞弟则是投军八路,
五十年代是解放军大校……历史真有趣,
人生真有戏!
张仁老先生在北平和平解放后被按政策安排工作,
效力于中戏教辅工作,
他一向工作认真丶服务热情,
与师生相处友好,
他的学识特别是他的书法,给校友们留下的印象很深.
文革后期他即退休返乡,
所幸未受大的冲击.
中戏当时许多部门都有名人高士或高质量高水平的人物,
单一个传达室,
先前的牛芝田牛大爷丶继而的张仁张大爷丶再后的张永森张大爷都不寻常!
张永森称其师傅者多于称大爷,
那可是舞台装置和舞台管理的高手,
他还当过中戏舞台工作队长,
文革前毕业的校友都和他打过交道,
七八十年代同学也知道他.
关注这组博文的老友,
正忙工作忙招生,
起早贪黒好辛苦!
要注意身体,
保证健康.
祝您早安丶午安丶晚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