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站在林则徐雕像前
光阴似箭,历史的脚步不知不觉已经迈过了一百六十多个年头,鸦片已成为历史,昔日的销烟池,也难见踪迹,但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却依然在眼前浮现。而今,却又有一部分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害人害己又害国,难道他们不知道鸦片带给中国人灾难吗?站在林则徐雕像前,我真想对这些人说:远离毒品吧!无知的人们!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始终心系各族人民,关心民众疾苦,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
心系百姓疾苦。在新疆,林则徐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疆,行程二万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妥善解决农牧矛盾。林则徐在南疆勘察土地的时候,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在半农半牧地区开荒的时候,林则徐注意到该地的“西南北三面,俱系大山,沿山一带,留为蒙古出入经由之路,本不开垦”。经他们查实“喀喇沙尔蒙古游牧在山之西,伊拉里克引水灌田在山之东,本不相涉。道光二十一年曾经奏定章程,宽留该蒙古贸易牲畜行走通路,并禁止户民进山偷掘树株”。此次筹议开垦,也要定出管理制度,划清农牧区的界址。这样,既可保证开荒增加农业收益,又不致影响牧民生计,妥善地解决了农牧矛盾。因地制宜,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避免造成民族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处理扎萨克郡王伯锡尔侵占民田。在林则徐看完塔科纳尔沁荒地,返回哈密的途中,突然间“有百余人环跪递呈”,控告哈密王伯锡尔侵占公田、鱼肉百姓的非法行为。这个呈文接还是不接,处理不处理,怎样处理,对林则徐来说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哈密王不仅祖辈深得康熙帝以来历代皇帝的宠信,而且他本人也多次得到道光皇帝的嘉奖。

林则徐把国家利益、军民利益放在首位,决定受理此案。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暗中调查了伯锡尔侵占民田的情况,了解到了伯锡尔侵占民田、苛捐杂税、敲诈勒索的恶行,最终迫使伯锡尔郡王退出所霸田地万余亩,招民耕种。在得到布彦泰的同意下,把处理情况写成告示,刻在石头上,公诸于众,留示后世:“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对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轸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延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布彦泰上奏皇帝,皇帝赞同。哈密群众高声称颂:“林公活我。”
林则徐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是他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拳拳的爱民之心,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在落难之际能如此奋发有为,更能显示其英雄本色。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林则徐正是中国的脊梁!他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的贡献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永远不能忘怀!
一百多年后,我又来细细寻觅林公的踪迹。当年的惠远城早已毁于沙俄的入侵,在惠远城里我提出一定要谒拜一下当年先生住的城南东二巷故居。陪同说,原城已无存,现在这个城是清1882年,比原城后撤了7公里重建的。这没有关系,我追寻的是那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空的民族魂,至于其载体为何无关本质。我小心地迈进那条小巷,小院短墙,瓜棚豆蔓。旧时林公堂前燕,依然展翅迎远客。我不甘心,又驱车南行去寻找那个旧城。穿过一个村镇,沿着参天的白杨,再过一条河渠,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旁留有一堵土墙,这就是古惠远城。夕阳下沉重的黄土划开浩浩绿海,如一条大堤直伸到天际。我感到林公的魂灵充盈天地,贯穿古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