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满族的“鞑子秧歌”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新疆的文化艺术 |
鼓乐一响,由鞑子官率领,就扭起来唱起来,这也是一种与民同乐的方式,所以说‘鞑子秧哥’就是我们满族秧歌。”我们问:“‘鞑子秧歌’不是贬义丑化之词吗?”“至今不是也有‘鞑子香’,‘鞑子饭’,‘鞑子营吗(地名)?我就是演了一辈子’鞑子秧歌‘的人。”
已故的满族秧歌老艺人杨传芳曾这样回答。我们赞同后一种说法,原因是满族秧歌中有个重要角色--满族官员,民间称“鞑子官”,有的地方称“里鞑子”、“大老爷”;还有一个角色称“克里吐”,又称“外鞑子”。
“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鞑子秧歌”舞队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戏曲人物为主,队员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进时,队中打有许多面长方形旗帜。
这些都和汉族秧歌相似。一旦扭起来,满族文化特征便显现出来。大幅度地扭动的双臂,转动灵活的腰部,尤其是下装(男)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别步”和“蹲裆步”,以短健为美。表演突出突出“逗”与“浪”,妇女动作优美欢快,猎人与武士动作刚劲粗犷,老妈和老鞑官则充分体现出“浪”。受汉族民间艺术影响,“鞑子秧歌”音乐及服饰满汉交融。音乐由满族小曲与汉族乐曲组成,行进中用汉族曲牌,进入场地表演则奏满族小曲,这些都带有浓厚的满族生活特点。
鞑子秧歌历经几个朝代,一直时断时续地活动在民间,到了清末,付英仁(已故)的舅爷崇阿(1870——1940年)在旗分学堂就读时,向他的老师关云武、宁公学会的鞑子秧歌等满族舞蹈。
传承人付英仁根据当年纪录的图谱,于1981年直接传授给宁安市文化馆辅导干部张玉梅(已故),张玉梅又传授给文化馆辅导干部孟秀霞等人,在1987年大年初三参加了全县秧歌汇演,后又参加了全国大赛获奖。从此,满族鞑子秧歌又回到了宁安市城乡文艺活动之中。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关于锡伯族的西迁,大家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满族人的西迁,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满族是先于锡伯族来到新疆、来到伊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