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郝沛眼里的“昆仑驼帮”

标签:
旅游 |
分类: 博主诗歌和插画 |

摄影师郝沛眼里的“昆仑驼帮”
驼队在渡“天河”棵勒清河,这条河位于海拔4500米的高原,河中乱石湿滑,驼工骑在骆驼上,踉踉跄跄渡过河流。


返回苦鲁勒村,已多日没有见到家人的驼工,正在给妻子打电话。
2002年,新疆地矿博物馆筹划要搞一个全疆地矿工作成就展,郝沛成了当然的人选。从策划、拍摄到布展,郝沛一手操办。就是那两年,郝沛跑遍了新疆的所有矿区和地矿勘探队。2004年摄影展结束之后,郝沛又产生了一个新想法:用这些图片搞一本画册。说干就干,他很快拿出了一个方案,地矿局领导看后非常满意。画册的基本设计理念是:矿业的开发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这本画册被定名为《宝地》,后来,他又编辑过一本《新疆地矿》的画册。
自从决定走职业摄影人的道路以后,郝沛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野外。“我要在乌鲁木齐连续呆6天不出去,就一定会生病。我并不觉得苦,一个自由的职业摄影人可以享受到许多别人享受不到的大自然奇观。”有一次在奇台五彩城碰到下雨天,对于摄影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奇迹。所以,吃过午饭后他和两个伙伴开着车就赶了过去,结果却迷路了,天黑了,车又坏了,3个人当时头发都炸了起来。后来决定把车扔在那儿,徒步走出去。他们把相机埋藏在沙石中,怕被打猎的人抢去。干粮和水都没有带,他只带上了自己的睡袋和两公斤多拍好的胶片。

“从不模仿别人”,这是郝沛给自己的定位。秋天的 胡杨林 一片金黄,这是很多摄影师的选择。但是,郝沛拍冬季的 胡杨林。“雪后的胡杨林,那种美,是很多人没有体会过的。”听见天气预报有大雪,零下30多摄氏度,他常常开车就走。
2003年,郝沛在兰新铁路线的红柳村到尾亚之间,看到很多废弃的旧枕木被护路工人们拿来树立在铁道两旁阻挡风沙,在浩瀚的戈壁沙漠上,像一条条长龙伸向远方,他被这些枕木的美感动了,于是拍摄了一组叫“退役的枕木”的照片。这组照片在新疆的一个摄影展上连入选都不行,有同行甚至嘲笑他,“拍一片旧枕木有什么意思”。但他们后来却连获第十一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人与自然类)铜奖和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实类)优秀作品奖。其他如《高原迎亲》、《高原湿地》、《塔吉克人》等作品,都有他对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的思考在里边。
“现在新疆摄影人面临的问题是一窝蜂地去拍风光,没有多少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文的东西太少。风光任何时候都可以拍,任何时候都大同小异,而人的生活却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他去拍冬窝子里的人,去拍喀纳斯的图瓦人,去拍那些小巷里的生活。郝沛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全国各类杂志上就发表近600幅照片。
12月14日,2012年第五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新疆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郝沛的《昆仑驼帮》组图从18000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专业组金奖,也是此次大赛的最高奖项。
2008年至2012年,郝沛从新疆叶城驱车驶入喀喇昆仑深处的苦鲁勒村,历时58天,先后在村里聘用柯尔克孜族向导10名,租用骆驼34峰,毛驴5匹,深入喀喇昆仑腹地冰川地带,克服了高山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完成这组图片的拍摄。
郝沛已有三十年的摄影经历,拍摄过数以万计的新疆自然资源图片。他希望通过这组照片,把深藏在奇峰千壑、鲜为人知的人类生存场景全方位展示给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