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莱斯 飘起来

标签:
旅游笔下小伙子血缘关系把手 |
分类: 看南疆喀什和田 |
艾德莱斯飘起来
很久以前,在遥远的瞿萨旦那国都城里,人们都不知道桑蚕,可国王却非常喜爱质地轻薄的丝绸,听说东方的国度里有,便以谦卑的语言和礼仪,向东方国度的一位公主求婚。其时,东方的国君也正想“怀柔远方”,于是,他答应了这位国王的请求,让两国变成一个更大的家园。
公主知道不能随便带走桑蚕,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蚕茧和桑树的种子藏在自己帽子的棉絮里,这样带到了瞿萨旦那国。
瞿萨旦那王迎娶了公主,公主变成了瞿萨旦那王妃。
从此,丝绸制作在西域地区落地生根了。
如果这段记录是真的,那正是远嫁的公主把蚕种带到西域,并使得艾德莱斯绸得以问世。可我们无法确知,是哪位国君的公主嫁到了瞿萨旦那国,我们也无法确定,那是哪一个年代的故事。据历史记录,蚕种引入西域地区,大约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相传莎车有个维吾尔族姑娘名叫海里曼,她从小无依无靠,以纺织为生。快到古尔邦节的时候,她打算为自己织一块彩绸做裙子。她采来石榴花、沙枣花、海那花,用花液染出五彩的丝线,精心纺织彩绸。
经过几个昼夜的辛勤纺织,彩绸织好了,纹样粗犷奔放,色彩艳丽。一阵大风刮来,彩绸随风飘去,姑娘追到河边,她惊喜地看到彩绸在水中的倒影,更加妙不可言。海里曼日思夜想,一心要织出那漂亮的花纹。海里曼照水纹模样先扎染经线,然后织上色彩各异的纬线,异彩纷呈的水纹彩绸终于织好了。
姑娘把彩绸送到裁缝阿衣先那里加工衣裙,阿衣先看上了彩绸,当天夜里,私自带上彩绸跑到了喀什。
海里曼独自一人在家,为失去彩绸伤心落泪。海里曼打算再织一块同样的彩绸。她赶到喀什去买丝线,正巧遇到了阿衣先,认出了彩绸裙,两人吵了起来。
尤素甫无法断定是谁织的彩绸,只好让她俩重新织一次。海里曼很快就织好了一块同样的彩绸;阿衣先则灰溜溜地走了。
尤素甫娶了心灵手巧的海里曼。海里曼把手艺传给众人,并把这种彩绸取名叫“艾德莱斯”。
从那时起,艾德莱斯绸的织纺工艺一直流传至今。维吾尔族妇女最钟爱的服装就是艾德莱斯绸裙。现在的维吾尔族妇女几乎每人拥有一件艾德莱斯绸筒裙。
无论是缫丝工艺还是织造方式,艾德莱斯绸与苏杭地区的丝绸都是“一母同胞”。
但是,从缫丝工艺和织造工艺上讲,艾德莱斯绸与苏杭的丝绸都有一定的差距,为什么艾德莱斯绸还能够得享大名呢?
艾德莱斯绸在缫丝和织造流程上,与苏杭的丝绸相比,毫无优势,但是,艾德莱斯绸在长期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走了一条与苏杭丝绸截然不同的路,这条路便是它的染色工艺,这个工艺,至今仍然是密不外传的。
众所周知,一块艾德莱斯绸上,可能会有七八种颜色,多的甚至达到十余种,这样复杂的颜料是怎么取材的呢?一些老匠人只是很含混地说,颜料取自于一些动物的脏器、一些植物的草汁和一些石头的粉末,都是“纯天然”的,几乎不经过配色和化学处理。在染色后,还要上一种天然的“固色剂”。这些颜色在苏杭的丝绸里也可以看到,但是,苏杭的丝绸有时会褪色,但艾德莱斯绸却不会褪色,那种神奇的“固色剂”始终令人猜不透。
艾德莱斯绸的第二个魅力在于它的上色工艺。艾德莱斯绸是用扎染的方式上色的,但与中原传统的扎染所不同的是:中原的扎染工艺是在织好布之后对布进行扎染,而艾德莱斯绸却是直接对线进行扎染,因此在织造的过程中可以更随意地配色,而图案全都在织师的脑子里。
艾德莱斯绸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投入关注,因其浓郁的西域特色图案,很多人已经不太在意艾德莱斯绸本身的布料品质了。
如今的艾德莱斯绸仍在发展着,现在,制绸工艺再度传播已经不是什么麻烦事了,织工们可以很轻松地得到上好的苏杭蚕丝,再加工艾德莱斯绸,就会细致很多,不再是玄奘笔下的“粗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