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山里的“冬窝子”

(2013-12-07 06:24:32)
标签:

民族

可得

黑白电视

结果

男人们

分类: 伊犁塔城阿勒泰

大山里的“冬窝子”

 

大山里的“冬窝子”
作者:白悲天

 

    天山大峡谷,在没有照壁山水库之前,一直无声无息地躺在天山浅湾里,直到照壁山水库出现之时,一个无意的开渠工程,却让这个沟壑纵横的“峡谷群”出现在我们的眼里。这里距乌鲁木齐市仅46公里,这里与板房沟仅一山之隔,却一直以来都是一片无人知晓的处女地,天山的神奇便在于此:当你认为你对某处已开始“发现疲劳”之时,这一处却突然送给你一个绝大的惊喜,而这个惊喜却让你唾手可得。天山大峡谷,便在2004年末,成为兴修照壁山水库时,送给我们的唾手可得的惊喜。而实际上,这里并非渺无人迹,这里,有一个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冬窝子”,仅靠着一座海拔4700米的无名雪山,这个冬牧场,成为哈萨克牧民守了近百年的秘密,而在2005年秋天,这个“冬窝子”终于被游人好奇的目光打开了。天山大峡谷,因这片“冬窝子”而更显得神秘莫测。  
  一、荒野的呼唤——人与狼的故事

  天山大峡谷的最长一条峡谷大约有50公里,终点是一座海拔4700米的不知名的大雪山,这条峡谷颇宽,里面是哈萨克牧民的一个“冬窝子”,冬天,转场到这里放牧的牧民大约有十几户,放着近千只羊。

  羊多的地方,狼就多,这是个常识,但这个常识在他们的“夏窝子”里被打破,因为“夏窝子”在前山,是旅游景区,狼是不敢在人潮密集的地方出现的,于是“冬窝子”里的狼格外多了起来。

  2005年12月中旬,冬窝子里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塞伊乃勒家里的羊被狼叼走了四只,2006年1月初,连续三天降雪,另一户牧民家的羊又被叼走了六只,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十只羊被狼叼走了,于是这里的牧民都缩短了放牧的时间,从前每天放牧的时间大约在十个小时左右,现在,减少为不到八个小时,羊吃不饱,人就出去割草回来喂羊,于是牧民们今年家家门外都有比往年高得多的草垛子。

  塞伊乃勒今年46岁了,他有时候会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但他的羊有多少只,却记得很清楚,即使与邻家的羊赶在一起放,他也能认出哪只是自己家的。

  山里一下雪,狼也很难在山上找到食物,于是只好下来去抢羊吃,从前哈萨克牧民都备有猎枪,家家都有那种带着锋利铁齿的兽夹,现在,不允许打狼了,狼成了保护动物,他们现在出门,不再带猎枪和兽夹,马上背的东西轻了许多。塞伊乃勒说他的马现在比从前跑得快了,因为马背的东西轻了。这样狼群来了,他可以跑得更快一些。

  大多数时候,狼是怕人的,听见有牧人的马蹄声,便跑得失去踪影,但如果有十只以上的狼群,那么它们就会变得有恃无恐,连牧人都不害怕了。还好,冬天很少会出现狼集群的现象。

  狼通常会守在山里,大多数时候,不会去骚扰他们的住处。塞伊乃勒说他家的周围不太会出现狼的痕迹,除非连续下数天大雪,山里实在找不到东西吃,才会跑到离他们的家很近的地方。

 

大山里的“冬窝子”

  

      塞伊乃勒在他家后面山坡上用铁丝围了个场子,每天把羊赶进圈中之后,他会仔细检查一遍那个铁丝圈子,狼很聪明,虽然只有一根铁丝围着,但狼却从来不会进入到这个铁丝的范围以内,其它的牧民也都用这一招去防狼晚上侵袭羊圈,胆子小的的家庭,不会只围一根铁丝,会用铁丝网搭一个围栏,但这项工程很大,每年来“冬窝子”之后,这个围栏都得重修。

  越接近大雪山,狼越多,牧民们都不敢把自己的家建得离在雪山太近,离大雪山最近的一家人,距大雪山也有30公里,但是白天放牧的时候,他们却愿意把羊赶到那里去吃草,那里没人住,草长得很好,羊可以很快就吃饱,但是每天把羊赶到那里去吃草,来回要走60公里,更重要的是,到那里去,要带更多的衣服,甚至还要结伴去放牧,因为稍不留神,羊就有可能被狼叼走。

  这里狼多了,马鹿、旱獭、岩羊和野兔的数量便少了,于是跟他们的羊抢草吃的动物也少了,这个冬窝子里的草,可以让这近千只羊顺利地度过一冬。如果没有太大的雪,羊一般不会冻死或饿死。这里的平均气温比乌鲁木齐市区要高出两摄氏度左右,但雪却要比市区大得多,40厘米厚的积雪,是很常见的,这种积雪,对于野兔、旱獭等小兽来说,是很要命的,它们几乎没有能力挖出雪下的草来吃,但对于狼来说,这样的积雪却非常有利于它们的捕食,在这样的积雪中,它们的奔跑速度仍然能达到40公里左右的时速,塞伊乃勒说,除了马,和马鹿,在这样厚的积雪里很少什么动物能躲过狼的利齿的,进了冬窝子之后,他们要付出比在夏窝子里多得多的精力去看管羊群,虽然在冬窝子里放羊跑的路要比在夏窝子里少很多。

  偶尔山里还会出现大一点的鹰和狐狸来分食羊肉,但这些动物都很害怕牧羊犬,它们也没有太大的力气去叼走一只羊,于是它们喜欢跟在狼的后面“分一杯羹”,但它们自己也得小心,如果一不留神,也会饱了狼吻。

  冬窝子里的狼是饥饿的,有时候到饥不择食的程度,因为除了这样人迹罕至的冬窝子,它们几乎已经无处可去了。

  虽然狼吃了他家的羊,但塞伊乃勒并不十分恨狼:从前冬窝子里是没有这么多狼的,夏窝子里的人多了,冬窝子里的狼才多了,可见人永远比狼要厉害。

  塞伊乃勒说,从前这个大雪山下的冬窝子是很保秘的,几十年来,一直都只有这么十几家知道这个冬窝子,在路还没有修进这个峡谷之前,没多少人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冬窝子。但这里还没有人之前,就有狼了,狼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人只不过是抢了它们的地盘。他们已经在这个冬窝子里放了几十年的牧了,一些狼,他几乎都快“认识”了。

  无论如何,塞伊乃勒是不准备明年换个“冬窝子”去放他家的羊的,这里他太熟悉,更重要的是,这里虽然狼多,但也能让更多的羊安然过冬。一些地方的冬窝子草场已经开始退化,养不了那么多的羊了。

 

大山里的“冬窝子”

  

    二、生命的围栏——人与羊的故事

  塞伊乃勒出去放牧的时候,他的妻子吐尔逊在家是不能闲着的,她要把前一天宰好的马肉拿出来,放到馕坑里,点了从山里砍回来的地松去熏,然后再切块灌成马肠子。再把挤好的羊奶做成酸奶烙。再在炉子上烧好咸茶或奶茶等着丈夫回来喝。当然,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把家里的大粒盐放进一个木臼里捣成粉末。这个工作每天都必须做,其它的事做不完第二天接着做都可以,但捣盐却是每日必做的功课。这些大粒盐不是给人吃的,是给羊吃的,羊吃干草的时候,如果不在草里加上盐,那么第二天羊就会走不动,吃不上草,会一天一天地瘦下去。于是羊的“夜草”必须精心地切好,然后在里面扮上拘捣得很细的盐。

  进入“冬窝子”之前,塞伊乃勒把长得过瘦的羊全都处理掉了,这样的羊是没办法过冬的,进入冬窝子的,必须是地地道道的“肥羊”,而且在“冬窝子”里,羊一直都必须很肥,有足够的脂肪积聚,羊才不会被冻死。为些塞伊乃勒经常每天要骑着马走几十公里的路。

  “数羊”对于城里人来说,是治疗失眠的一种手段,但对于塞伊乃勒来说,却是每日必做的功课。每天把羊赶进圈里之后,塞伊乃勒必须把羊数上好几遍,直到确定这几遍的数量是一样多的,才放心去睡觉。去年12月他家的羊被狼叼走了4只,他开始是不知道的,直到回来数羊的时候,才发现少了四只,那时天已经黑了,塞伊乃勒没办法,拿着火种和一些必备的物品出去找,结果找了一夜都没有找到,他知道,这些羊是被狼群叼走了。

  所有的牧民都知道,羊群是没办法在山里过夜的,只要天一亮,羊群仍然没找回来的话,那么肯定是被狼叼走了。

  塞伊乃勒说:现在他家的羊多了,更难数了,也更难看管了,20多年前,他家只养着七只羊,那时候羊很好管,也极少会被狼叼走,但现在他家里已经养了150只羊,一不小心,羊就会丢掉,有一次遇到大雪,他险些没办法把这些羊约束到一起,让它们走散。但那天他也是因为羊才没有被雪吞没,雪最大的时候,他把羊全部集中到很小的一个背风处,然后让羊围在他周围,他可以从羊那里取暖,这样,人和羊才没有任何损失。

  羊群多了,虽然给他带来了更多令他头痛的问题,但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财富。他家里现在年收入可以达到50000元以上,在冬窝子,他家里有了太阳能电池板和卫星地面接收器,可以点灯,可以看上电视,再不需要点油灯或马灯了。

  羊多了,他们也总结出了更多的放牧的窍门,塞伊乃勒家中的头羊脖子上,绑着一个巨大的牛铃,遇到狼或其它危险,这只警觉的头羊会很快跳起来,而这只牛铃会发出巨大的声响,一方面,这样可以给牧人报警,另一方面,狼听到了这种牛铃的声音,会吓得落荒而逃,这个“黔之驴”吓退老虎的招数,在狼身上一样的奏效。

  牧民家里几乎家家都有牧羊犬,一只好的牧羊犬,甚至比两个有经验的牧人更重要,牧民家的牧羊犬个头都很大,几乎都比狼的个头要大,但它们平时看上去很友善,不爱叫。只在要碰到狼的时候,这些牧羊犬才会露出凶相来,不过,这种凶相首先是对着羊去的,它们把羊赶到很小的一个地方,一只挨着一只,然后才去对付那些狼,此时,被赶到一起的羊,早就吓得动不了了。

  羊不但可以给牧民带来财富,也是冬窝子里牧民最主要的食物来源,牧民家里大多数的食品,都离不开羊,羊油可以吃,可以用来炸“布尔萨克”,羊肉则可以做成清炖肉或内干肉,羊奶要发酵之后做成酸奶烙,羊皮则要做成很保暖的衣服,羊毛还可以擀毡去建毡房和毡靴,因此,就算第二天春转场到夏窝子之时,一无所有,进冬窝子的时候,也一定要牧养几只羊的。

 

大山里的“冬窝子”

  

      “冬窝子”里养羊最少的一家只养了七只羊,家里有四口人,出冬窝子之后,他家里就一只羊也没有了。他们只能靠用羊皮和羊毛来换回第二年放牧的羊羔。

  这个“冬窝子”里的十几户牧民家里都养了不少的羊,塞伊乃勒家里养了150只羊,仍然不是最多的。据塞伊乃勒说,这个冬窝子,最多也只能养这么多羊了,如果再多出几百只的话,明年这里的草就不会这么肥美了,特别是如果家里养的山羊比较多的话,冬窝子第二年的草会更少,因为山羊吃草的时候,会连草根都挖出来吃掉。于是这个冬窝子里的人都非常注意控制山羊的数量。

  但羊的数量多了,每个群里必须有几只山羊,由于山羊的攀缘能力要比绵羊强很多,生存能力也要强很多,因此,让山羊去当“头羊”,会让牧人们省不少心。

  两家的羊合在一起牧养,虽然群更大的,但牧羊犬更容易看管羊群,而头羊也更容易带队。因此,塞伊乃勒跟另外的亲戚家有时候一起去放牧,两家的羊近三百只,形成一个很大的群落。但是,他们不能天天都合在一起牧养,因为两家都养着马,塞伊乃勒家里养了七匹马,亲戚家里也有五匹,塞伊乃勒家里的马中,五匹都是另外的两匹马的后代,因此自成一群,与亲戚家的马根本不合群,放在一起牧养,就会打架,于是在两家都要把马带出去放牧的时候,只好“各走各的路”。

  每天,当塞伊乃勒把羊群顺利赶回到围栏里,他家的一天才算结束了,这时候,他可以常出一口气,卷上根莫合烟,看一会儿家里的那台黑白电视,他的妻子吐尔逊则去把干草里撒好盐之后,给羊添夜草。塞伊乃勒说,他家的一辈子,都在围着那样羊圈的围栏转,他们最习惯的就是触摸羊圈外的那几根木栅,如果没有这几根木栅,他们是没办法生活下去的。

 

大山里的“冬窝子”

  

     三、白色的抗争——人与雪的故事

  1月9日下午17时,我们来到塞伊乃勒家里时,塞伊乃勒还没回来,他的妻子用家里的大号钢筋锅却雪地里盛雪,然后烧茶给我们喝,她说这样很方便了,出门就可以找到水源,不需要去几公里外的水渠里去接水。但雪正得太大的时候,她几乎都守候在门外,不进屋,因为大雪会让羊群和放牧的丈夫遇到更多的危险。雪太大,羊会冻死,人会迷路,狼会更多。

  “冬窝子”里必须下雪,但雪不能下得太厚,这是一对“矛盾体”。哈萨克人即怕下雪,又怕不下雪,于是哈萨克人都有一付好眼力和一付好听力。塞伊乃勒在这片“冬窝子里”度过了近三十个春秋,对这里,他已经很熟悉,他可以依据风声来判断风雪到来的时间,他可以在雪天能见度很低的时候,纯靠耳朵来判断羊群是否走散,这样的“功夫”即使在哈萨克人中间也不多见。

  如今的哈萨克人,无论住在城市还是牧场,如果不会骑马,会被老辈人视作耻辱的事,这其中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雪地里,如果没有马,根本没办法行走。这个冬窝子,每年积雪最厚的时候超过一米,人是无法在雪地里正常地行走的,但马可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羊饿死,必须赶着羊出去放牧,牧人必须骑着马。

 

大山里的“冬窝子”

  

    从前这片“冬窝子”里是没有路的,冬天,只有“马道”,牧人们就走着“马道”去放羊,这样的话,不会迷失方向。

  哈萨克人住的“冬窝子”里,没有毡房,他们的住所,都是由松木搭建起来的,与喀纳斯的图瓦人不同的是,他们的房子没有“假二楼”作为储藏室,而木屋的外层,还要抹上泥灰把缝隙堵死,这样,房子里就变得很暖和。哈萨克人的木屋里,都有一个“土坑”,每年从夏窝子里搬过来住的时候,只搬过来毡、毯等物品就够了,冬窝子里的大件用品,在他们开春回到“夏窝子”的时候,就留在“冬窝子”里,所以,如果夏天来这些房中,能看见齐全的陈设,却已“人去屋空”,千万不要以为那是“无主”的房子,到八月份,主人们会从“夏窝子”搬到这里来住,此前,屋里是没有人的。但这里的民风纯朴,木屋多不上锁,过往休息的人,随时都可以推门而入,进了山,如果夜里没赶出山,可以选择这些木屋住一夜。

  塞伊乃勒的家里有一大一小两间木屋,大的那一间,没有生炉子,也没有住人。早些年,孩子们还没上学,每次转场,孩子们都跟在身边。塞伊乃勒家里有两个孩子,四口人如果都到这个冬窝子,就得两间房子。但现在,两个孩子都上学了,他们住在学校里,不需要再跟着塞伊乃勒夫妇转场,于是,为了省燃料,他们夫妇就住到那间小屋子里,大屋子一冬天都空着。

  塞伊乃勒夫妇很想带着孩子来到这个“冬窝子”,但是“冬窝子”并不很适合孩子位居住的。从前路不通的时候,孩子们跟着转场,非常费事,而到了“冬窝子”之后,塞伊乃勒要去放牧,吐尔逊在家里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没有时间再去带孩子了,如果让孩子自己在雪地里呆着,那是件很危险的事,即使离家很近的地方,都会有危险。2006年1月初,这个“冬窝子”里就冻死了一个才十几岁的少年,这个少年放牧放累了,出了一身汗,便在一块没有雪的树窝子底下休息,但当他休息了一阵子之后,身上的汗结成了冰,而他过于劳累,再也站不起来,结果,便冻死在雪地里。小孩子们不懂雪的厉害,如果一不小心,便会出事。再一个,他们也害怕影响孩子的学业,于是他们夫妇就决定不把孩子带进冬窝子了。但这个决定,也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他们有近半年的时候,见不到自己的孩子。

  如果连续下几天的大雪,那么,塞伊乃勒家里就没有菜吃了。通常情况下,塞伊乃勒下一次山,会买几十公斤的胡萝卜和洋葱回来,这是他们过冬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他们吃肉的时候,这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配料,但是,如果大雪封山,那么,他们很可能一个多月吃不上这两样菜,而糖和食盐也会不够吃,有时候,他们会吃喂羊的那种无碘盐。哈萨克人缺不了盐,他们喝的水里必须有盐才能喝进去,但如果雪大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忍着了。哈萨克人自己说一顿离开了盐,便会全身无力。每次出去放牧或转场,他们的行囊里总有一小袋盐,与小刀、酸奶酪成为他们的“随身三宝”,男人们的兜囊里,任何时候都少不了这三样东西。

  下雪的时候。即使家里没有了酸奶酪和盐,男人身上这两样东西是不可以缺的。在雪地里放牧,男人们的午餐通常是酸奶酪就着雪,当然,如果有条件,他们会在雪地里生堆火,用雪烧一壶感茶喝,这样,他们会很快恢复体力。
  哈萨克人很会使用雪,他们知道怎样可以用雪洗干净羊肉和马肉,他们还知道怎样可以保持雪的洁净,并用这些雪烧出很纯正的奶茶来。但雪给他们带来的危险,还是比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要多很多,在“冬窝子”里,如何与雪抗争近半年,是每个哈萨克牧民都必须去学会技艺。

 

大山里的“冬窝子”

  

     天山大峡谷深处“冬窝子”里的故事,和哈萨克人在冬窝子里呆的时间一样长。今年这半年里发生的故事,够我们去说半年,而明年,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的故事却是完全不同的,仍然够我们不重样地说半年。哈萨克人,却接近他们,越觉得他们是最有冒险精神、最无畏的民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骆驼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