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2013-12-01 20:43:42)
标签:

更大

保护生态

森林覆盖率

人工

大面积

分类: 兵团和塔里木人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设备较先进的自压式集中连片节水灌溉区--十四师二二四团。
  这个在荒漠上建起来的皮墨垦区,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成为南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节水技术滋润荒漠戈壁
  从和田市出发, 行驶约75公里后,记者来到二二四团。走在团部宽阔整洁的街道上, 只见楼房高耸、绿意盎然,人们脸上挂着笑容。
  二二四团政委郭耀峰告诉记者, 10年前, 这里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 我们是在荒漠戈壁上建起了新家园。
  团场东面有个水面面积300亩的沉沙调节池, 是团场职工群众生活、生产的生命之源。这个设计容量1000万立方米的沉沙池里的水是从乌鲁瓦提水库引来的,每年给团场分水1.37亿立方米。沉沙池管理人员张玉民告诉记者,团场每年的用水量仅在9500万立方米左右。
  位于沙漠边缘, 为何团场的用水量不大?张玉民说, 关键是团场使用了滴灌节水技术。沉沙池的水通过直径两米多的地下管道输送到连队,然后经过滴灌带输送给枣树, 比常规灌溉节水50%以上。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建设之初, 团场把所有节水技术都试用了一遍, 刚开始用 "小白龙", 后来上喷灌, 发现喷灌需水量太大,最后改为利用地势自然落差、 省工省力的常规滴灌。目前, 团场所有耕地和林园都使用了滴灌节水技术。
  高效节水技术, 让荒漠变良田成为可能。经过10年努力, 目前, 二二四团耕地面积达19万亩,其中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14万亩。
  二二四团团长刘惠明告诉我们, 皮墨垦区一期开发面积30万亩, 经过几年努力, 已完成投资近17亿元, 建成了沉沙调节池、地下骨干输水管网等水利工程,新建了电力、 交通、 学校、 医院等基础设施, 在南疆大地连成了一片崭新的绿洲。
  绿色果林阻挡风沙脚步
  皮墨垦区开发建设之初, 建设者为种什么而苦恼。最早来团场的职工什么都试着种, 杏树、 枣树、 石榴、 核桃、 棉花、大芸都种过。
  最后, 在农业专家指导下, 团场决定利用本地昼夜温差大、 沙性土壤透气性好、 昆仑山雪水灌溉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能促进当地生态发展的林果产业--红枣。
  经过两年试验, 团场发现山西的骏枣在和田的性状表现较好, 种出的枣子个大、 润甜、 果形好, 于是团场开始引种骏枣。
  最初, 骏枣苗是在内地嫁接好运到团场, 价格贵, 经过长途运输的苗木移栽成活率不高。2005年, 团场开始试验直播骏枣仁,第二年再进行嫁接。经过两三年试验, 团场探索出一种新的种植红枣方法--直播建园。
  可是, 由于风沙肆虐, 骏枣的嫁接成活率很低, 常常是一场风过后, 枣树的叶子都焦了, 或者被风沙掩埋了。怎么办?当时,团场招聘了许多农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大家集思广益, 设法防风沙保树苗。
  后来, 经过多次试验, 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直播建园种植模式, 即头年种植小麦, 次年开春播种酸枣, 来年嫁接骏枣。目前,已经成熟的直播建园技术在兵团已被广泛推广。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采取直播建园, 不仅枣树的挂果期提前了, 当地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一连职工武卫平说:"2004年我刚从河南来那会儿, 几乎天天刮风。现在好多了。"目前, 团场已经向沙漠腹地推进1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76%.
  目前, 二二四团以红枣为主的林果面积达14万亩, 成为兵团惟一以林果业为主的团场。团场实行 "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延长了产业链,致富了职工, 发展了团场。
  一连职工顾四德承包了65亩骏枣园, 他告诉记者, 以前红枣几块钱都卖不动, 成立公司、 尤其是注册 "和田玉枣" 商标后,红枣价格噌噌往上涨, 2010年他的收入达到27万元。现在, 他在团场、和田市都买楼房了, 小车也有了。在二二四团,像顾四德这样的职工有很多。
  兵团精神, 建设新家园的动力
  在亘古荒原上建立一个新团场是国家战略, 也是兵团发挥 "三大作用" 的具体实践。
  要在荒漠上用双手建设一个新家园, 广大建设者没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 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我们采访了第一批来团场的职工和大学生创业者, 倾听了他们的创业经历, 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兵团精神。
  职工孙春英是2004年和丈夫从河南老家来到二二四团承包枣园的。刚到团场时, 恶劣的环境吓住了她,她一度打算和丈夫打道回府。就在这时, 一名来团场调研的原籍河南的兵团干部对她说,过几年二二四团肯定会好起来的。孙春英相信了这位干部的话, 和丈夫留了下来。尽管面临很多困难, 日子过得很苦, 但是她以苦为乐,认真学习技术、 参加培训, 勤学勤问。现在, 她成了技术管理专家。
  到2007年, 团场果然发生了大变化: 风沙小了, 环境好了, 红枣价格也上来了。孙春英挣的钱也一年比一年多。孙春英说:"现在,我真庆幸没有回老家。你看我这50亩枣园, 这几年每年纯收入五六十万元, 楼房、 小车都有了, 比在老家强百倍。"一连连长徐慎告诉记者,现在连队职工都抢着承包枣园。枣树嫁接时节, 连队职工都成了周边乡村争抢的技术顾问。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现任团场农业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的党学敏, 是2003年从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应聘来的。他说, 当年的团场很荒凉, 没有人烟,连生活用品都要去和田买。自己一度感到很失落, 也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家里人, 怕他们担心。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因为,是兵团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
  党学敏在连队时, 和职工一起栽下了一棵棵树苗。现在, 这些树苗都长大了, 每次看到它们,都会感到很亲切--这里长一棵树太不容易了。
  2007年, 党学敏考上了公务员, 但是他没有离开团场,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今, 党学敏在团场结了婚,把父母也接来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的二二四团年轻而富有朝气,团、 连188名干部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 平均年龄34岁。
  经过10年磨砺, 推广高新节水技术, 建立人工生态环境, 利用沙漠发展特色林果业,皮墨垦区开发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南疆经济发展的样板, 慕名前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
  无垠的绿色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改善, 还造就了 "和田玉枣" 这个中国驰名商标。林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不仅让兵团职工受益,而且辐射到和田地区,带动了区域支柱产业的形成。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 二二四团又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 抓住拟建昆玉市的机遇, 扩大土地规模, 实行多种经营,拓宽职工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努力把皮墨垦区建设成为和田地区又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记者手记】


  多年来, 干旱、 风沙成为阻碍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如何消除这一障碍?事实证明, 十四师皮墨垦区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成功的样板。
  在沙漠上建设占地数十万亩的新团场, 没有组织保障是很难成功的。兵团人发挥自身优势, 硬是在荒原上建起了新家园,体现了兵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在沙漠上建家园, 首要的是水源问题。皮墨垦区一期建设的二二四团大胆探索应用节水技术, 让亘古荒原焕发了生机,先进节水技术的大面积应用,让荒漠里建家园成为可能。
  推进南疆经济发展, 首要考虑的是脆弱的环境压力。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林果业, 自然成为首选。二二四团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来的红枣直播建园技术极大推动了南疆枣业发展。因此可以说, 在南疆发展林果业, 既保护了环境, 又推动了经济发展。
  如今, 二二四团正以拟建昆玉市为契机, 谋求更大发展。

 

皮墨垦区的节水灌溉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