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停顿的时间

标签:
群体中国古代民间说法人儿 |
分类: 见证美丽中国梦 |
八月 停顿的时间
守望在滔滔银河边,
他们的心无时不相连。
看惯了潮汐的涨落,
看惯了萤火翩翩。
无数个漫漫长夜,
相爱的人用心倾听着对方的思念!
彩虹般的鹊桥横空架起,
痴情人儿发疯般地奔向对方,泪眼涟涟!
激动的牵牛攥紧了心上人的手;
织女红肿的眼眸写满了无限爱怜!
他们相拥而泣,
他们情意绵绵!
他们有说不完的离愁,
幸福的伉俪今夜无眠。
让时间停顿吧,
把这浪漫的时光定格成永远!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赵魁夫告诉记者,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也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但是,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她们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