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可爱幸福的一家
我可爱幸福的一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79
  • 关注人气:1,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上靖 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2013-06-24 22:24:38)
标签:

旅游

分类: 见证美丽中国梦

井上靖 <wbr>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井上靖 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受无常观的影响很深,读了每一部以西域为背景的作品,都会有一致的感觉:人生就像一场战斗,为了一个目标,迸发出青春的火花,但转眼问,绚烂归于平淡,一切回到静寂。”——余阿勋《日本文坛的苦行僧》  “今后还是想继续写历史小说,因为人类种种欲望的根源和极限,可以从日本或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探求出解答,这种工作是乐趣无穷的。”——井上靖
  

井上靖 <wbr>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又读了一个上午的井上靖小说,闭卷凝目,发怔。洪水,狼灾记,昆仑玉。一篇篇在眼前闪过,一眼,却能记住里面所有的情节。还有之前读过的长篇敦煌,楼兰,苍狼。
   很难解释我为什么有种终于找到真正值得读的小说之感。第一次。边读边在文字中有种眩晕感,上升感。
  就像是……有些人去某个地方旅行后,就会深深迷恋上那个地方,一辈子都要往返无数趟此地。感觉就是上辈子自己的宿命所栖之地。世界上有很多很棒的地方,可是你就偏爱这一个,没办法。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也许和我造访过敦煌,嘉峪关,交河故城,青海,昆仑山,祁连山,沙漠,海子,新疆鄯善,西安这些偏僻的西北之地不无关系。
  因为很熟悉,每次这些地名在小说中出现,我都能一步到位地回忆起那些异域风景,故土人情。好像自己的老朋友以这些地方为布景,缓缓地在身边说起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
  井上靖的文笔克制,内容看似细水长流,但由于文笔简洁,那长话短说的风格让人感到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凝聚的时间意识流、简练的人生智慧,加上小说要呈现的历史感始终清晰,于是他的小说变得很真实,很简洁,读起来非常舒服。

 

井上靖 <wbr>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刚才看到余阿勋说井上靖为了写《冰壁》,攀登了穗高岳,不管怎样疲劳,睡前必定做好笔记,在山上三昼夜,一本笔记簿全部写满了。为了写中国历史小说,已亲访过二十几趟西安与天山南麓,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塑造,都经过绵密的实地调查。不禁点头称是。每一次的落笔不仅仅是想象力的延伸,还是对写作者和读者负责任的态度。我自己更欣赏这种写作,而不是光怪陆离,赶流行的方式。
     井上靖从孩童时代就对西域发生了兴趣,对敦煌向往之极。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作为一名日本文学家,一旦接触到历史,自然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而在浩繁的中国史料中,“敦煌”无疑是最响亮、最醒目的词语之一。

  自本世纪初发现藏经洞后,大量珍贵文物散失到世界各地,敦煌文化从此闻名于世。井上靖从五十年代起,就全力投入到了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历史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参阅大量有关敦煌文化、经济、地理、历史的资料,还几次去京都,当面向敦煌学专家藤枝晃教授请教,走火入魔地一气写出了《敦煌》和一批反映中国西部的历史小说。

  

 

井上靖 <wbr>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井上靖

 

井上靖1907年生于北海道旭川町的一个军医家庭。读中学时,他作为学生必须背诵杜甫、白居易和陶渊明等人的代表诗作,对《论语》也有所了解。

1930年井上靖进入九州帝国大学法文系,读了2年便重新考入京都帝大哲学系美学专业。井上靖在中学时期由接触到喜爱中国历史文化,进入大学后,更加自觉广泛地涉猎中国史籍。大学期间,他阅读了中国的《史记》、《汉书》以及《后汉书》等历史著作。1936年3月井上靖从京都帝大毕业。毕业前,《周刊每日》曾悬赏征文,他的长篇小说《流转》应征于1936年7月发表,因此就职于每日新闻社。他到每日新闻社工作后的次年爆发了中日战争,井上靖于9月应征入伍,作为士兵来到中国的河北省,4个月后他因病回国,同年退伍。


  战争结束后,井上靖开始在关西地方的杂志和报纸上发表诗作,他经过长达20年在文学上的徘徊和酝酿而成熟起来了的积淀,骤然以诗的形式迸发出来了。自1958年处女诗集《北国》问世以来,先后已有《地中海》(1962),《运河》(1967),《季节》(1972),《远征路)(1976),《干河道》(1984),《星兰干)(1990)等多部诗集出版。

  20世纪40年代末,井上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1950年以小说《斗牛》获芥川奖。1951年,井上靖辞去《每日新闻》的工作,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他苦苦思索着什么时候能飞到他的小说的那片境地之中,体会和验证自己的作品。197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憧憬已久的古丝绸之路和重镇敦煌。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景色秀美的赛里木湖,雄宏神秘的莫高石窟,古今闻名的酒泉、玉门关,使他陶醉。他感叹地说:“真没想到敦煌竟与我想象中的这样相像。”“23年前我就写成了《敦煌》,可直到今天才头一次见到它,却一点儿也觉不出陌生。我与中国太相通了。”对井上靖来说,这是一次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美妙的旅行。

 

井上靖 <wbr>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1978年,当常书鸿和井上靖两位老人会面时,都兴奋不已,相见恨晚。从此以后,井上靖访问了中国27次。1980年,73岁高龄的井上靖,担任大型系列电视片《丝绸之路》的艺术顾问,与日本广播协会、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人员一起,又一次来到丝路古道,在戈壁骄阳的炙烤下,在大漠风沙的吹拂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实现了自己向世界观众介绍丝绸之路历史变迁的愿望。他的《敦煌》被德间康快拍成电影,在世界20多个国家放映,掀起了一阵“敦煌热”。无数人从《敦煌》故事中,瞪大了眼睛,开始注目中国西部的这块地方。更有大批人拿着他的西域故事书,登上了去敦煌的漫长旅程小时候看过改编自井上靖的同名小说,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被西域沉淀的历史和凄婉的爱情所吸引。后来大学时期阅读了井上靖所写的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楼兰》,《苍狼》,《天平之薨》,《杨贵妃传》,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中国历史。带着一丝好奇,心中由来已久的向往,拐骗了3个同事一起踏上西域之行。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井上靖 <wbr>不一样的的中国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