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城里的“新疆村”

(2013-06-01 21:39:54)
标签:

外来人口

民族特色

顾客

餐饮业

餐厅

分类: 见证美丽中国梦

 

 

北京城里的“新疆村”

北京城里的“新疆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善于经商的维吾尔族人陆续来到北京,其中很多人到魏公村一带经营餐馆。后来这里陆续出现东乡族、藏族、朝鲜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经营的餐馆,逐渐发展成了多民族餐馆一条街。然而也是由于维吾尔族人居多,这里开始被老北京称为“新疆村”。
  

  北京曾经有两个“新疆村”,一个位于海淀区甘家口一带的北沙沟:另一个位于海淀区魏公村。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新疆维吾尔族同胞在北京和新疆之间从事纱巾和布匹等日用品的运销活动。1985年,北京市场全面开放,大量外来人口涌进北京经商,其中的维吾尔族同胞更加活跃,除了贩卖纱巾、布匹之外,一些人开始从事烤羊肉串及葡萄干、哈密瓜、杏干等的经营和贩运活动。不久,积攒了一些本钱的人转向餐饮业经营,于是,在北沙沟和魏公村就出现了维吾尔人开办的新疆风味餐馆。

  在北沙沟,1984年首家维吾尔族馄饨馆开业。到1987年,维吾尔族餐馆增至15家。1992年1月,海淀区政府正式命名此地为“新疆村”,到1993年,维吾尔族餐馆达到33个。在其中打工的维吾尔族人员约有500人左右。

  魏公村的“新疆街”紧邻中央民族大学的北墙。1983年,这里出现第一家维吾尔族餐厅。1996年,这里的维吾尔族餐馆发展到18家。这些餐厅所在街道就被称为“新疆街”或“新疆村”。因为新疆街上还有藏、傣、蒙古、朝鲜和回族同胞开的餐馆,因此,这条街又被称为“民族食品街”。

  自1996年以来,笔者在授课的同时,指导中央民大几个班的同学分别调查了11个维吾尔族餐馆,一个朝鲜族餐馆,一个傣族餐馆和一个藏族餐馆。从调查得知,这14家餐馆的老板,分别来自新疆、西藏、甘肃、云南及吉林延边等少数民族地区。来北京之前,这些餐馆老板的身份以小商贩为主,也有农民、离职的小学职员、工人和机关干部。这些人在本民族中,属于社会经验较丰富,有较多见识,较大胆量,也有较多社会关系的人。这些人进入北京创业,无疑是一种市场行为,但这些老板并不是完全依照供需关系和市场价格的指引流动的,而是沿着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流动的。来北京之初,他们都是首先投奔在甘家口或魏公村一带的同族亲、朋,或是投奔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或工作的亲朋老乡。进入北京以后,他们尽量地与同族人靠近或聚居在一处。

  这些餐馆的雇工,一般在4人至10人左右,其中70%左右是老板同族的老乡、亲眷。所有的厨师都来自本民族,其他民族的雇工主要从事前台端菜、扫地等次要的工作。工资从300元至1500元不等。

 

北京城里的“新疆村”

  

     在“新疆村”,由一位威望较高的老板担任村长。他负责协调各餐馆之间的竞争、合作等关系。譬如,他要定出各种饭菜的统一价格,解决维吾尔族人之间的纠纷,并代表维吾尔族居民与居委会和派出所等机构协商村里的各项事务,有时也代居委会向各餐馆转达各类通知和规定。

  来“新疆村”就餐的顾客也与一般餐馆的顾客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北京的居民之外,其余多是少数民族同胞和外国人。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是这里的常客,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的使馆人员常携全家来此用餐,俄、德、日、法等5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人员也常来此用餐。

  这些维吾尔族餐馆年赢利一般在5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赢利最高的近百万元。生意兴隆的原因,主要是食品和餐馆本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次是价格比较便宜。

  “新疆村”的少数民族餐馆,特别是维吾尔族各餐馆,在经营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明显的内聚倾向。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很少与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居民交往。他们自成一个小社会。在每周的主麻日和古尔邦节等宗教节假日,一般都集体去清真寺礼拜,业余时间则在北京的维吾尔族之间互相串门、娱乐。除了在北京必要的开支以外,老板和雇工大多将攒下的钱寄回新疆老家。恋爱和婚姻也基本上限于本民族成员之中,大多是回新疆去找对象。

  他们大多已在北京居住了5年至10年,很多人的子女在北京长大,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对维吾尔语却很生疏。但他们仍没有北京人的感觉。在被问到将来的去向时,大多数人都说以后还是要回家乡的。他们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处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边缘。

 “新疆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仅集中代表了农村劳动力冲破壁垒进入城市、扎根城市,并不断扩展其生存空间的过程与方式,而且集中体现了在一个主流文化中,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如何形成、演化以及如何与主流文化互动的。此外,作为一种聚集而居的边缘人群体,其内部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已有了采取集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能力,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远较分散于城市居民中的零散个体为大。“新疆村”中少数民族居民与本地居民杂居共处,与北京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京城里的“新疆村”
    随着北京市市政建设的进展,魏公村和甘家口两个“新疆村”中的维吾尔族餐馆大部分已经迁走了。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还会在北京其他街区中汇聚,在不久的将来,北京还会出现新的“新疆村”。

  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移民聚居区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北京的“牛街”都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北京“新疆村”这一正在发展变化着的移民聚居区的探索,不仅会丰富学术界的研究,而且对于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这一事物也会有所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