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山神沟的传说

(2013-05-29 19:33:14)
标签:

车出

小山羊

蜜汁

风景

小男孩

分类: 伊犁塔城阿勒泰
天山神沟的传说


天山神沟的传说


   乘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到伊犁的312国道一路向西,在经过赛里木糊,欣赏完高山湖泊的湖光山色奇丽美景之后,在湖的最西端处一个叫松树头的地方由北向南进入果子沟。松树头海拔2200米,也是果子沟海拔最高的顶端。
 
   果子沟位于伊犁霍城县境内,因沟里有许多野生苹果树而得名,它座落在天山支脉塔勒奇山谷中,因而又叫塔勒奇沟。


 

天山神沟的传说
    果子沟全长28公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北路。在古时候,果子沟只有绵羊、马帮通过的崎岖险峻的小径。1218年,成吉思汗率30万铁骑西征中亚时,为便于行军,命次子察合台率军凿石理道,刊木为桥四十八座,桥可并车,始将果子沟凿成通行车马的大道,自此果子沟的道路才大为畅通。
 
   果子沟是伊犁的天然门户,因扼守交通要道而著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万夫莫开的“铁关”的美名,更因风景秀丽、景观奇异而扬名天下,被称之为“伊犁第一景”。

 天山神沟的传说
    古时候,果子沟是往返商旅、驼队休憩的驿站,果子沟里至今有“一台”、“二台”的地名,便是从那时遗留下来的,“台”是驿站的意思。果子沟更是自古以来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立下了功绩。
 
    今天,它作为乌鲁木齐和伊犁的交通要道,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伊犁的边贸口岸与乌鲁木齐及内地的物资运输要通过果子沟来实现。
 天山神沟的传说
山 树 路 人

 

    海拔最高的松树头是果子沟的入口,一进入果子沟便明显感受到一阵凉意,虽然太阳在蓝天上发出耀眼的光芒,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气温要比沟外低1——2度。
 
     果子沟一天有四季,谷底上各色野花已开始竞相绽放,蒲公英、马兰花,大蒜花,还有野杏花、野苹果花,引得蜂飞蝶舞。
 
     山峦上松塔如墨,涛声阵阵。山顶上,皑皑雪峰,与怀里的苍松白雪相映成辉,可谓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果子沟的山绵延壮观,皑皑雪峰,林涛千层,站在海拔1800米的果子沟观景台上,远眺,松林的浓绿由近绵延向远方,如一幅壮美的油画在眼前铺陈开去。向左侧的山谷坡地上望去,两行白色的字看得清楚,“筑路架桥,造福四方”。向导余继周说,这是筑路工人用白色的石头在山坡上拼出的。
 天山神沟的传说
    再俯瞰下去,公路犹如一条盘旋的长龙,在山谷中环绕,穿行其上的汽车似一个个蚂蚁在游移,时而出现,时而隐没在峡谷里。最精彩的是夜晚,从山顶俯瞰,公路上穿行的汽车只能看见一盏盏车灯的亮光在向前移动,犹如排着队的萤火虫在行军。
 
     看得久了,便有了头晕目眩的感觉,有了自己漂在空中的幻觉,耳旁是山风吹动松林传来的阵阵涛声。
 
     走在果子沟谷底,向上仰望,两侧陡峭的山崖直耸云天。葱绿细密的松树一直从谷底延伸到天上,一片连着一片,向高处延伸,向前方延伸,绵延不绝,有千军万马的气势。让人不得不突然产生这样的疑问,是谁播撒下了种子,难道是天上的神仙,造就了这壮美博大的景象,除了惊叹唯有好奇。
 天山神沟的传说
     松林葱翠,牧草青青,山峰在云雾里缭绕,透露出果子沟的瑰丽与丰美。越临近沟的出口处,海拔越低,气温也有所增高,身上的凉意也渐无,风光随着海拔的变化变幻得多姿多彩。树木也由针叶林变为了阔叶林。
 
     果子沟的高山牧场是哈萨克族牧民的理想家园,每到春夏,牧民们就赶着牛羊来到这里,一座座白色的毡房像雪莲花一样开放在绿色的草地上。山坡上的毡房和随处可见的悠闲吃草的牛羊,为果子沟的自然风光又增添了一道民族风情的亮丽风景。
 天山神沟的传说
      在果子沟的公路上,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景象,汽车与牧民缓缓移动的“牧群”狭路相逢,而膘肥体壮的牛羊自视是果子沟的主人,从不肯客气地让路,于是便常常是司机给它们让路。而当你走远了,回望时,牧人已驱赶着它们走向了峡谷深处的草场。在果子沟里,这种流动的风景随处可见。

果子沟里世居的有十几户哈萨克、维吾尔族牧民,一年四季生活在沟里,除了放牧,有的人家还从事着餐饮、修车等营生,给过往的车辆和游客提供服务。
 
     有一家维吾尔族经营的小饭馆里,只有一种吃食,就是马肉抓饭,唯一的疏菜是一小盘切碎了的咸韭菜,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天山神沟的传说
      一个留着动画里三毛一样头发的7-8岁哈萨克族小男孩在公路旁的草地上放牧着一只白色的小山羊,而俏皮的小山羊却不肯听从主人的使唤安静地呆在一个地方吃草,一个劲地往前跑,小男孩在后面呼喊着追逐。
 
     果子沟除了是牧人们的天然草场,也是养蜂人采蜜的乐园。果子沟里山花遍野,每到春夏,养蜂人绿色的帆布帐篷便在山坡上安营扎寨,蜂箱在座座帐篷前一字排开。
 
     早晨,成群的蜂蜜挥舞着翅膀飞出蜂箱,嘤嘤嗡嗡地在烂漫的山花上辛勤地采着蜜,傍晚把蜜汁全交给主人。
 
     来果子沟的游客常常会在帐篷前停车,向养蜂人买蜂蜜,他们认为只有这里的蜂蜜才是最绿色和纯正的。

 

天山神沟的传说
流水 瀑布 传说
 
      果子沟有18条弯,108条沟,桦木沟、小水沟、将军沟等,沟沟景不同,据向导余继周介绍,将军沟里地势平坦开阔,元朝时,曾有军队在这里屯兵点将,因而得名将军沟。
 
    如今这里早已没有了屯兵点将的军士,但走入沟中,闭上眼睛,仿佛能感受到兵马啸啸气装山河的声势。

      果子沟的水都是来自天山雪峰的冰雪融水,四季不断,即便是冬季,水面上结了冰层,可冰面下仍是暗流涌动。
 
冰雪融水从峡谷沟壑中七曲八折流下来,再汇到沟底的水渠里,湍急的流水泛着白花花的浪花起伏起伏地向前奔涌。
 天山神沟的传说
      在果子沟,你会发现,盘绕的公路是随着曲折的流水向前延伸的,请教了路边的一个哈萨克族老牧民才确定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他告诉我们,大凡在山谷里迷了路,只要能找到流水,就能顺着流水的方向走出山谷。
 
     聪明的开路者,就是利用这一点,跟着曲折的流水,修筑道路,得以让路通向峡谷外。

      在一处高耸入天的依山落谷上,一条高山瀑布凌空飞泻而下,足有200米高,远观瀑布之宽只有两米,掩映在苍翠的松树中,犹如白练悬空甚是壮观,半公里外就可以听到瀑布从空中倾泻而下的巨大水声。
 

天山神沟的传说
    让人陡然想起李白的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它们不从天上来,还从哪里来呢?高山连着碧天,视野里看不到汇水而成的渠道,它们只能从天上来啊。
 
     向导小周说,这条瀑布的水是高山顶上的泉水,终年不断,便自然汇聚在了山顶的沟渠里,再由山顶飞泻而下。
 
      在距离果子沟出口6公里的地方,在公路东面陡峭的崖壁上,距离路面40-50米高的位置,有一个石洞,洞的上方从右向左刻着两个字,繁体的“财”和“寿”,据果子沟里世居的哈萨克牧民介绍,这个洞,叫半仙洞,它还有一个传说。
 
      清朝时期,有一个叫张半仙的道士来到果子沟,看中了这块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要在这里修道祈望得道成仙。他选中了崖壁上的这个石洞,并将其凿大凿宽,每日在洞里潜心修道,以野果为食。
 

 

天山神沟的传说
      忽一日,天降大雨,雨后,山谷中云雾缭绕,雾气氤氤氲氲,直飘进洞来,张半仙以为自己已得道成仙,大喜,走出洞口,欲驾祥云,纵身一跃,没成想跌谷而亡。
 
      当地的牧民自此称此洞为半仙洞,据说,此洞已有200年的历史,半仙洞给果子沟又增添的风韵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果子沟更是赋予了古今文人墨客诗词灵感的地方,文人雅士在赞叹它的秀美风光壮丽画卷之时,留下了这样的赞誉“奇绝仙境”、“万花谷”。
 
      元朝长春真人丘处机路经果子沟时赋诗云,“河南海北山无穷,千变万化规模同。未若兹山太奇绝,磊落峭拔加神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也不甘落后,在《过阴山》诗中亦极赞其胜,“天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天台、罗浮均是古时的名胜之地)。
 
      到了清代,名人学士对果子沟不乏绝妙诗文,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里有云,“忽见林木蔚然,起叠嶂间,山泉半涌,细草如针,心甚异之。前行翘首,则满谷云树森林,不可指数,引人入胜,注目难遍。已而峰回路转,愈入愈奇,木既挺秀,具千霄蔽日之势。”
 
      林则徐被清政府革职发配伊犁时,在果子沟也写下诗篇赞誉,“古径幽折,泉溜清冷,二十里中步步引人入胜,诚不仅作山阴道上观也”。后人谢彬在《新疆游记》中写道,“山水之奇,胜于桂林;崖石之怪,比于雁岩”,来比喻果子沟的奇丽。
 
     当代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对果子沟秀丽的风景都有生动的描绘,更是吸引了大江南北无数热血青年来到伊犁建设边疆。
 
      袁鹰的《天山路》里有这样的描述,“果子沟的路,蜿蜒曲折,忽上山巅,忽入云霄,疑是山穷水复,却又柳暗花明,幽静处处,生机勃勃,不知不绝中横跨了天山。”
 
     幽谷曲径,峰回路转,想着袁鹰的描述,我们的车出了果子沟。

天山神沟的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