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羌,消失的地名和女人的部落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东方大族,东边有川西平原,西边有川西北高原,深居岷山之巅白云深处,谁能了解那些古堡石屋中,千百年来究竟藏匿了多少人类文化的秘密?

新疆的历史记载显示,若羌大概是从西王母统治的西域开始的。那是一个漫长的母系时代,因此产生过一些女儿国。在文字改革以前,若羌被写作“婼羌”,“若”带个女字旁,应该和传说中的女儿国有关。《汉书·西域传》中说:“按婼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也就是说,婼羌是以“婼”为首领的一个羌族人的部落,一个女人当政的部落。《说文解字》曰:“羌,西戎牧羊人也。”这些都说明羌族是西北地区一个崇拜羊的游牧民族。

“若羌”从字面上理解,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是羌族人民住的地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秦汉时期,这里的主要居民为罗布人,羌族人被赶到了南部山区的古婼羌国。从隋唐开始,若羌境内的羌族人就在不知不觉中神秘消失了,回鹘逐渐成为若羌的主要民族,罗布人和吐蕃人、突厥人等又逐渐被回鹘人所融合。元明以后,又有回、藏等民族迁入。

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今天的若羌在古代存在着两个地名:一曰婼羌,一曰鄯善。鄯善之前还存在过楼兰这个名称。又有人说,因为罗布泊的古名中有一个牢兰的叫法,楼兰实际上就是牢兰的谐音。如果是这样,那么楼兰应该是因水而得名,但楼兰这个地名终究被废弃了。

羌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婼羌部落更是雪上加霜。“婼”像谶语一般暗暗地预示出这个部落的结局:“婼”是部落女首领的名字:女+若=婼,《现代汉语词典》中“婼”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婼ruo羌”,一个读chuo,书面语言“不顺”。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女人更多地扮演着悲剧人物的角色。汉字的造字习惯不好,带女字的意思有一半侮辱歧视女性:奴娼妓、妒嫖姘、奸婊媚、嫌孬婪。从“婼”的另一个意思“不顺”看,女字旁给“若”带来了厄运。其实“若”也不是什么强者,甲骨文金文“若”像一幅画:一个跪跽的女人,双手在头上整理长发,婀娜多姿是一种柔弱美。到了小篆“若”讹变得大相径庭,成了双手扶起小青苗,还有呵护的口型,今天的楷书仅仅将小篆整齐化而已,但柔弱的根子没变。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容”,梳洗打扮为了约会,这是一种允诺。整理头发也可以认为是在卸妆,睡觉做爱前的卸妆,这便有如同、好像、应诺的意思,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叫人想入非非(据《唐汉解字》)。允诺答应是一种顺从的表现,其本质是担惊受怕胆小怕事。汉字有个一般规律:音同意通,相同读音的字一般来说意义总有一部分是接近甚至是相同的。“婼”“弱”音同意近,“婼”的本质就是软弱。“婼”是一个柔弱的首领,最终莫名其妙地将部落带没有了。

是
“婼”就是羌族的前身,只不过现在的羌族混杂着其它族人,所以已经不是那么纯的若羌啦

其实,羌人并未消失,消失的只是称谓。
羌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跳盔甲”是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过去多在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若羌枣树无须施用化肥农药,在无雪、无雨、无病虫、无农药、无化肥、无化工厂、无污染的七无天然环境下自然成长。红枣在树上自然挂干,无需任何晾晒工艺,是中国独一无二树上吊干枣,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