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2013-04-04 14:01:41)
标签:

佛山

拐弯

周边

鬼怪

梯子

分类: 魅力龟兹是我家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在克孜尔石窟、在苏巴什遗址、在克孜尔尕哈烽燧、在库木吐喇石窟,背景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群山。

    塔格在维吾尔语里面的意思是山,因此在南疆,可以找到许多以塔格结尾的地名、山名。在这里面,著名的有近年的旅游热点慕士塔格峰,但是更多的并不为人熟知。

    去过库车的人都见过那一带特有的山,灰黄色的斑驳沟壑印证了曾有的河流冲刷和风沙侵蚀,是让现代人感到朴素得令人窒息的原始自然。特别是新疆之外的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都会感到震撼。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有意思的是,人们大概不会想到,这些龟兹石窟遗址大都分布在同一座绵延200多公里的山系周边,这就是却勒塔格山。在克孜尔石窟、在苏巴什遗址、在克孜尔尕哈烽燧、在库木吐喇石窟,背景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群山。粗糙的曲线、在西域的风沙洗礼下所形成的混沌,如同宇宙创生之初。那灰暗的土黄色从你脚下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结束在一个人类似乎无法测算的地方。在这个博大的未知中,还蕴藏着多少没有向世人展示的石窟、壁画、建筑或者只是一片陶瓦。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来到依傍在却勒塔格山的库木吐喇石窟,静静的渭干河水流淌在山边。接近它,你就会发现,这座山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荒凉不堪,如同最干旱的沙漠中也有绿洲,库车的三大河流库车河、渭干河、盐水沟都从这座山边流过。

    却勒塔格不仅仅在多年来为库车绿洲遮挡了大漠风沙的侵袭,也供给了当地人丰富的水源。古代还在这里设立了关隘,这里也是当年通往北疆的一条重要通道。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近两千年前,鸠摩罗什和母亲从龟兹出走又回来的时候,背后就是这群山。几百年后,三藏法师玄奘途经这里的时候,看见的也是同样的山,史料中这座山叫做赤沙山。传说中《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大战妖怪的地方之一,就有这座却勒塔格山。

    却勒塔格意为荒山,正如其名,从本世纪初一系列分布其间的石窟被人们发现的同时,对这座山的关注并未增加。这种忽略以至于这座山的名字都并不确定,没有增加,因为它看起来实在太不起眼了,所以连它的名字至今也是不确定的,很多书上,它的名字也写作雀尔达格。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却勒塔格山是庞大的天山山脉的支系,始于库车县牙哈镇,西跨库车、新和、拜城、温宿四县,横亘在拜城盆地和塔里木河之间。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究其本源,却勒塔格诞生于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地层时代晚期的地壳运动。在那个时代盘古大陆彻底分裂,各个大陆开始朝着今天所在的位置漂移。当时活跃的一些远古动物早已灭绝,只有一些残存的化石证明了它们曾经的出场。但是久远以来,这些山,至今仍然没有变。这群山的荒蛮也禁退了人们试图侵犯的企图,未经人类染指,保持了多年的模样,在地球的演变进程中忠实地记录了降临其上的改变。

    许多人在山的面前都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博大。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新世纪,技术进步带来人们的自我膨胀,只有在质朴的自然面前,在千年万年的永恒面前,得到些许清醒。

    在库车一带宝贵的龟兹遗迹中,却勒塔格山如同沉默的背影静静地映衬着那石窟与古城。在许多壁画因为时间的缘故无法呈现出当年的原貌时,这山用自己坚强的姿势让人们去领略来自龟兹乃至更久远以前的风景。却勒塔格是天山母亲护佑龟兹的手臂,里面有浓浓的恩宠和温情,又是因为太熟悉而被人忽略了的永恒背景。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驾车沿217国道向北行驶,左边是却勒塔格山,右边是蜿蜒的库车河。一路上单调的黄色让人有些昏昏欲睡。就像突然间闯进了一座恢宏的宫殿,当车转过一个急弯,车上的每个人都被眼前都景象震惊了。一大片的古怪突兀都山丘,有些红得像火,有些黄得如金,交错叠堆,在夕阳下如同一座无声的古城。这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看来我们的目的地——库车大峡谷不远了。

    ——那些呲互的山石,轮廓混沌,仿佛张牙舞爪的鬼怪要扑向我们。
库车大峡谷位于新疆库车县阿艾乡,由红褐色多巨大山体群组成,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尔亚”,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山崖”。据说峡谷内到处是陡崖峭壁,奇峰异石,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而在峡谷深处还有一座神秘的千佛洞——阿艾石窟。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夕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上,光线给山体染上了谜一样的色彩,金黄、瑰红、绛紫、靛蓝,车行其间,仿佛穿梭于迷宫之中。峡谷口到了,前面耸立着混凝土筑就到山门,看着有些累赘,与四周格格不入。
    我们计划先不进谷,就地扎营。我们几个喜爱摄影的早已按耐不住,趁着最后的阳光,登上高处,拿出相机疯狂地按着快门,夕阳错落在诡异的土坡上,脚下黑幽幽的山谷,似乎深不可测。直到天边只剩点微光来,才发现周围呲互的山石,轮廓混沌,仿佛张牙舞爪的鬼怪地要扑向我们,几个人心惊胆战地冲下山坡。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营火已经生起来了,羊肉汤香气四溢。一小瓶白酒,两大盘烤肉,十几个人围坐在篝火旁,喝着,唱着,已全然忘了周围那些面目狰狞的鬼怪。

     ——阳光从头顶射下来,在凹凸的岩壁上反射、再反射,最后融汇成柔和的光泽,令那些粗糙的岩石有了玛瑙般的光泽。
     从帐篷里钻出来,晨曦中的峡谷再一次让我们惊讶不已。山体上因地质作用而生成的褶皱,层层叠叠,清晰可见,光线和岩石本身造就出各种色彩,交织融会,尽管没有丛林和鲜花,这里的一切却五彩斑斓,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手笔。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踏进山门,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两边的崖壁直耸云霄,仰望,是一线天空迤俪。只要一伸手就能触及两边赭红色的山石,我们仿佛行走在大山的裂缝里。峡谷在前面转了一个九十度弯,一抬头,一块巨大的山岩倒垂着,仿佛一座飞来峰,将落未落,我们只有躬身通过。
     脚下的沙石路不知何时变成了一条晶莹的玉阶,那是从半山流下的冰冻的泉水。泉眼在我们看不见的幽深之处,只能听到细细的水声,经过一个个漫长的冬日,拾级而下的泉水竟凝结了玉石般剔透的台阶,如今已经开始融化了,冰面上薄薄地一层水,在偶尔洒进峡谷的阳光下,闪着幽兰的光。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越向前,山势越险峻,最后两边窄得只能容人侧身通过,而在拐弯处甚至连“一线天”也看不见了。阳光从头顶射下来,在凹凸的岩壁上反射、再反射,最后融汇成柔和的光泽,令那些粗糙的岩石有了玛瑙般的光泽,这样玄妙的光的奇迹,让爱好摄影的伙伴们留连不前。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一条绳梯从天而降。梯子通向神秘的阿艾石窟。仅仅这个石窟的位置就足以让人惊叹了,古人竟将它开在了距地面35米高的红色砂岩上。石窟的发现者陪着我们攀上绳梯,给我们讲述他和石窟的故事,讲述石窟斑斓彩色的由来,塑像已经不见,小千佛的面目也都被破坏的很厉害,只有那栩栩如生的衣倌袍袖,记忆着盛唐的祈祷和峡谷千年的沧桑。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离开石窟,继续前行,弯转间又是几公里,路越来越难走,有几处,只能靠当地人支好的梯子继续。一巨石迎面,上书:“峡谷情未了”。说是未了却是尽头,这是劝君返回了。
    说是未了的,怎么就结束了呢?我们不甘心,想去看看最后的后面。寻着“路”,我们手脚并用,攀岩而上,极陡处,先上去的人扔了绳子下来,可是攀爬依然很困难,因为有一大截垂直的山石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
男队员贴在石壁上:“踩在我的肩膀上,过!”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几乎没有路,试探着前进。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峡谷尽头的山峰。一会儿攀岩,一会儿沿山体侧切,一会儿从悬石底下的狭小空间钻过去,终于,视野一片开阔。峡谷的后面,是连绵的山,山的后面是无垠的戈壁,再远处,是空明的雪山白云一色。视线仿佛可至无限远处,站在这片红色大地的最高处,好像看着,好像梦着……

 

却勒塔格:两千年前的佛教之山

 

乌鲁木齐的红光佛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