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回见面
回回有礼
互相见面,互致祝安词,已成为哈密回族人的良好习惯。谚语“回回见面三分亲”,就十分显明的反映了哈密回族这一良好的习惯。据说在穆罕默德传教的时候,互祝“色俩目”的习惯就已普遍流行了。
俗话说:“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句祝安词,也叫见面语。《古兰经》多次强调见面礼节的重要性,说“如有祝安与你,你应当比他更好地来回答他”。祝安词一般都是致者先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意为求主赐你们平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库木色俩目”,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宁夏、甘肃、青海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已把祝安词简称为“色俩目”或“色兰”。
据传说:易卜拉欣老年时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此后,穆斯林们便仿此而行。到穆圣传教时期,人们已将道“色俩目”视为一种圣行,见面时用此来致礼十分普遍。回族的阿拉伯先民把伊斯兰教带入中国道“色俩目”,这句具有宗教色彩的祝安词经过长期沿用,已成为回族人常用的祝安问候语。
“色俩目”,是阿拉伯文salām的音译。原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回族人现在一般多译作“您好”。回族人彼此见面时,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西域番国志·哈烈志》记载穆斯林相见的礼节时说:“相见之际,略无礼仪,惟释屈躬,‘撤力马力’一语而已……”“撤力马力”就是“色俩目阿来库”;“惟释屈躬”,回族说“色俩目”腰微前躬。这说明回族的见面礼早已成为一种习俗。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了。
回族穆斯林在相互说“色俩目”时还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穆斯林在致“色俩目”时,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祝愿。有些地方的回族穆斯林在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还有的回族穆斯林在致“色俩目”时,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非常密切,亲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门遇到不相识的回族穆斯林,致“色俩目”问好,对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穆斯林,有什么要办的事,就一定热情帮助。历史上说的“回民行于居送,千里可不持粮”,就是这个意思。
回族穆斯林反对说“色俩目”时有摇头晃脑、嘻嘻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会遭到众人的轻轻视和议论。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会遭到众人的辱骂。
回族穆斯林在遇到对方赤身裸体,或正在上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见到汉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
回族穆斯林道“色俩目”,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一些出门在外的回族穆斯林,在给长辈和亲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现在庆祝回族节日和举行有关宗教会议时,有关回族人士在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使回族群众产生一种亲切感。(《回族风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