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小花帽的魅力

标签:
盘子说法地球装饰品才算 |
分类: 看南疆喀什和田 |
于田:小花帽的魅力
关于这种于田维吾尔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气息、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出现的年代,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管是当地的维吾尔族妇女,还是研究民族服饰的专家,都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说法。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礼服意味女子步入幸福
在于田县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老乡告说,她们戴的小帽名字叫“太力拜克”,外衣名字叫“派里间”。他们说这种服装只能是结过婚,并且生了小孩的妇女才能穿,在穿之前要举行一种叫“居宛托依”的仪式。在仪式上,妇女的妈妈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整套服饰交给自己女儿,亲眼看着女儿穿上。在这些母亲的眼里,女人只有结婚并生了孩子才算一个完整、幸福的女人,送给女儿这套服装,是希望自己的女儿独立、幸福,自从有了这套服装以后,她们也进入了一个最美妙的年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没有结婚的姑娘不能穿这种服装,否则,她们会招来不吉。但现在有些小姑娘也没那么讲究了,在外地游客的招呼下,她们有时也愿意穿上这种服装跟游客合影。
按照传统,在结婚、送葬、重大节日或者集会、巴扎上,得到妈妈赠送礼服的维吾尔族妇女必须穿戴这种服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在穿着打扮上有了改变,尤其是在县城工作的妇女同志,她们在集会、赶巴扎时就不穿礼服了,只有在乡村的维吾尔族妇女还固守着古老的传统。
现在很少有人能制作这种服饰了,要缝制这样一个小帽和外衣,工艺特别复杂。现在,有很多游客来买这种小帽,带回去留个纪念。
现在“太力拜克”小花帽走俏得很,“太力拜克”已被收入到《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
对于“太力拜克”所蕴涵的意义,在当地有两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有史料记载,在1664年,叶尔羌汗国王举行了一个大规模的盛会,通知各地头领们带上最精美的新产品。于田人挑来挑去,最后将这种妇女戴的精致小帽送上了盛会,结果国王看了非常喜爱,并奖励了于田人,所以“太力拜克”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流传在民间,说这种小帽刚开始只是当地维吾尔族人在婚丧大事时客人们用来相互赠送的礼物,后来慢慢变成已婚妇女的装饰品。他说:“不管过去的说法如何,于田妇女们至今仍十分喜欢‘太力拜克’,它包含的文化底蕴也一直这样不断地延伸着。”
而关于“派里间”所蕴涵的文化也有诸多说法。据县文体局局长王玉玲说,这套服饰是沿袭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胸前两侧带尖头的7条天蓝色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后来渐渐演绎成衣服上的装饰图案,所以“派里间”也叫“箭服”。
专家说法 “太力拜克”象征着地球
博物馆里关于小帽的资料记载说:帽口直径一般是10厘米,帽顶直径不超过三四厘米,帽下檐用长约一厘米的黑毛线缀上短穗,帽内加衬有柔软的皮革为内里,帽顶用宫廷缎或金丝线花布缝制而成。
资料说,戴帽前,妇女一般先梳理头发并将其分成两股,然后再戴白色头巾,最后将小花帽用别针别缀在白纱巾上。
不过,博物馆的资料里将这种小帽称为“岱吾尔台勒排克花帽”。
据民俗博物馆馆长吐尔逊介绍,这种奇特的服饰除有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穿戴外,在民丰也有少数。对于这套服饰所蕴涵的文化,除了给出前面所说的解释外还有另外的内容。
之所以选择“外七里九”的数字,吐尔逊解释说,因为维吾尔族视“7”和“9”的单数为吉祥、幸福的数,就像汉族人喜欢“6”、“8”这些数字一样。
吐尔逊还认为这种服饰跟萨满教有关,可是究竟于田的维吾尔族从什么时候开始穿戴这种服饰,则不得而知。
不过,对于吐尔逊说的这种服装和萨满教有关的观点,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博士热依拉说,在伊斯兰教的一些壁画上,也可以看见这种像旗袍一样的服饰。一些维文书籍介绍这种小帽帽顶代表天,帽底代表地,象征着一个圆形的地球。而关于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所穿的“派里间”,热依拉说在一些挖掘的墓葬里也有发现,而且各种颜色都有,比现在的鲜艳,但现在这种外衣的料子只能是黑色和蓝色的。
从民俗文化角度分析说,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比较集中,这里的维吾尔族性格比较内敛、含蓄,有些保守,不太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对外来的服装相对来说有些抵制,因此,直到现在他们还保持着固有的传统。她们衣服前面两侧的尖条纹,远远看上去像老鹰,有书上说他们崇拜鹰,所以在胸前绣了鹰饰图案。